勞模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精神。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勞模多為各條戰線上的勞動能手,腳踏實地干工作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望。例如時傳祥、王進喜、張秉貴、雷鋒、焦裕祿等,他們不光人人爭相學習,還覺得真實親切。
隨著社會的發展,價值的多元化,人們曾一度對勞模的關注度降低了。今天,黨和政府、各級工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使得“勞模”這個響亮的名詞再度回到社會主流意識中,同時,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勞模隊伍的結構也在不斷豐富,企業家、農民工當選勞模已不是新聞。但是,與以往勞模那種成為幾代人學習的榜樣、成為一個時代記憶的轟動效果相比,如何讓勞模真正成為今天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榜樣,仍是需要研究探討的課題。
現在社會不斷涌現具有優秀品質的勞模,例如“金牌工人”許振超,“新時期知識型、技能型工人”王洪軍……新時期的勞模精神和傳統勞模精神在本質上以勞動為光榮沒有發生改變,但就是缺少一個像王進喜、時傳祥那樣的勞模中的核心。這些“品牌勞模”是人們對勞模認知的標志,現在沒有這種標志,沒有這種領軍人物,人們認識起來可能比較困難,畢竟要記住那么多的名字。
現在對勞模的宣傳還停留在那種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人們對勞模的理解存在誤區甚至是逆反心理,似乎“勞模”就該與“工作狂”畫等號,就該是“不要命”的代名詞——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而又恥于言及報酬;不顧死活地帶病頂崗,而又堅持“不下火線”;沒完沒了地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而又強顏歡笑……諸如此類的“特殊”表現,將勞模送上“神壇”,成為普通人無法企及同時也不感親切的“雕像”。
一線工人被忽視也是勞模精神被“遺忘”的重要原因,在吉林省四平市當了10年環衛工人的全國勞模王福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現在,電視里基本看不到一線工人的影子,社會上有種風氣,看不起普通工人,把我們當成教育孩子的反面對象。”
時代精神依然需要帶頭人。勞模的標準是什么,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時代精神帶頭人?中華全國總工會頒布的《關于推薦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通知》,“無私奉獻”已經不再是衡量勞模的關鍵指標,“對事業有突出貢獻”成了評選的首要標準。
新時期的勞模內涵應該有時代特點,現在正是重塑勞模精神的時候。以前我們過分強調了勞模的無私奉獻精神,甚至將其“神化”,這就讓普通人覺得勞模離自己太遙遠。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鼓勵先進勞動者的制度應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具體來說,現在的標準中更應該強調的是勞動者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技能。勞模應該向普通勞動者回歸,這樣,才能激起公眾真正向勞模學習的熱情,勞模才能真正起到激勵和榜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