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當前石化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強化準入審批,嚴格控制總量,建立倒逼機制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4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2013化工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結合各自領域特點,為化解產能過剩提出了針對性措施。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指出,產能過剩形勢嚴峻、產品同質化不斷蔓延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石化行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他認為,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加強新建項目審批管理,嚴格控制總量,提高現有產能質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向單系列大型化發展等都是需要扎實推進的措施,可以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表示,現在煤化工建設熱潮仍未退去,他認為,煤化工行業應嚴格實行行業準入,盡快制定和出臺《煤化工產業政策》,制定市場準入條件,有效遏制盲目投資,通過嚴格的能效和環保指標,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文雷也建議從行業準入入手,全面修訂2007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氯堿行業準入條件,強化對規模、區域布局、能耗標準、安全評價標準、配套設施要求和環境評價等全方位的要求,同時補充甲烷氯化物行業和聚氯乙烯糊樹脂行業準入條件部分,嚴控新增產能。
中國純堿工業協會會長王錫嶺則建議,立即采取嚴格的總量控制措施,5年內不再審批新建純堿項目,將純堿項目的環評、立項收歸國家審批,對不符合準入條件的純堿項目不予審批,并對部分產能過熱地區實施區域限批。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榮建議,原則上3年內不再新建合成氨尿素裝置(搬遷和綜合利用除外),已完成審批但未開工的停止建設。淘汰一批規模小、能耗高的落后產能,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轉型或退出。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秘書長孫偉善則認為,淘汰一批落后的電石爐,改造提升一批內燃爐為密閉爐,兼并重組一批企業,才能化解電石行業過剩產能。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秘書長徐文英認為,應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同時以環保標準、技術標準和稅收杠桿等多種手段倒逼過剩產能退出。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工信部原材料司、產業政策司,國資委規劃發展司等政府部門負責人,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中國化工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圖為研討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常務副會長李壽生、副會長李潤生認真聽取專家的發言。(張育 攝)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