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煤炭產業峰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今年以來,國內煤炭需求持續旺盛,而環境壓力也更為明顯。面對國內外資源環境壓力,我國今后的能源發展要堅持多元化能源發展趨勢,改變一煤獨大的格局,使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水電、可再生能源各自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另一方面,他也提醒,對于國內呼聲高漲的煤化工行業發展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能靠大量的煤炭來搞煤制油、煤制氣。
煤化工前景不確定
周大地指出,從煤炭工業方面來講,我國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煤更好地、更清潔地、更安全地、更高效地生產出來和合理利用。而對于呼聲很高的煤化工行業,他卻提醒道,真正想靠大量煤炭來搞煤制油、煤制氣,以后會有問題。從長期的戰略性來講,大規模搞煤化工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戰略上和長期上來講,中國沒有那么多的煤來隨意發展煤化工,煤炭供應偏緊,一多半煤用來發電,另一方面要用在冶金建材行業。
面對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煤化工替代石油被看成了一種趨勢。鑒于此,業內一些人士認為,我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我國發展煤化工更具成本優勢。2006年7月,國家發改委對煤化工項目的限制審批規模作出了具體規定,不再批準年產規模在300萬噸以下的煤制油項目、100萬噸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項目、60萬噸以下的煤制烯烴項目。2007年年初出臺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要有序推進煤炭轉化示范工程建設;2007年底《煤炭產業政策出臺》表明了國家鼓勵大型煤炭集團參與化工等企業聯營,煤化工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新型煤化技術相對并不成熟,因此還有一定的風險。另一方面國家鼓勵煤化工形成規模化發展,而且煤化工投入大,發展周期比較長,因此也要承受投入與產出的風險。從上述兩方面來說,煤化工發展不確定性比較強。但持反對意見的分析人士指出,新型煤化工對煤炭需求比較少,需求量占整個煤炭總需求量不到2%,因此,對電力等行業的煤炭需求不會造成太多的影響。
資源結構需調整
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份,煤炭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4.4%;同期,焦炭產量達到1.1億噸,增長13.1%。周大地指出,近年來,在能源結構里面,中國能源的快速上升主要依靠煤炭的增長,煤炭占比進一步上升,帶來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壓力不斷加大。煤炭價格、能源價格上漲成為推動我國消費品價格指數、生產品價格指數的上升重要原因。面對國內外資源環境壓力,我國今后的能源發展要堅持多元化的能源發展趨勢,改變一煤獨大的格局。
中國的煤炭生產量一直是世界第一,煤炭儲量比較豐富。周大地預計,今年我國煤炭產量至少將達到27.8億噸。但他指出,長期來講,中國合理的產能卻不如普遍所想的那么樂觀。從技術上來說,資源條件適合建3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的地區比較少,這些地區的產量和資源加起來可能不到10億噸。因此,真正適合建先進、高效煤礦的產能總計可能不到20億噸,目前,符合標準的只有七八億噸;另一方面,國內還有三分之一的小煤礦,完全變成先進、高效的煤礦也是不太容易。再加上水資源條件的限制,綜合考慮,中國生產25億噸煤/年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