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近年來,國內氯堿行業主要產品燒堿和聚氯乙烯產能快速增長,已明顯超過下游行業需求增長,呈現出供應過剩局面。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中國石化聯合會產業發展部聯合調研時發現,氯堿企業集中度相對較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觀。2012年,全國燒堿生產企業共計185家,單個企業平均規模20.2萬噸/年,聚氯乙烯企業94家,單個企業平均規模在24.9萬噸/年的水平。隨著近年大型項目的投建,規模在30萬噸/年以上的氯堿企業數量正在逐漸增加。
但與此同時,10萬-30萬噸/年的企業仍是國內燒堿和聚氯乙烯生產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裝置能力低于10萬噸/年的企業仍不在少數。
數據:產能連續12年兩位數增長
截至2012年底,國內燒堿產能達到3736萬噸/年,產量2699萬噸,從2000-2012年,我國燒堿產能年均增長率達到13.7%,產量年均增長率約12.4%。2012年燒堿凈出口超過200萬噸,國內表觀消費量達到2492.3萬噸,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速為11.9%。近年來,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原材料行業的產能增長迅速,燒堿下游氧化鋁行業擴張明顯,對燒堿行業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帶動作用。傳統用戶造紙、印染行業的需求增長平穩。
截至2012年底,國內聚氯乙烯產能達到2341萬噸/年,產量1318萬噸,從2000-2012年,我國聚氯乙烯產能年均增長率達到18.0%,產量年均增長率約15.3%。需求方面,2012年國內聚氯乙烯表觀消費量達到1373.4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1.2%。受房地產行業迅速發展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帶動,聚氯乙烯硬制品是我國聚氯乙烯最主要的消費下游,其中型材及門窗制品所占消費比例最大,管材及管件位居其次。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應用于型材、門窗及管材管件的量占到國內聚氯乙烯下游總使用量的54.5%。
過剩現狀:平均開工率為72.2%和56.3%
開工率是企業對市場價格與供應量進行及時調控的重要杠桿,對市場供需變化較為敏感。2012年底,燒堿和聚氯乙烯的行業平均開工率為72.2%和56.3%。國際上一般衡量比較正常的市場競爭,產能利用率超過80%~85%比較合理。按照目前燒堿、聚氯乙烯的行業平均開工水平來看,國內氯堿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
供給增長過快,供需矛盾突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地區項目投資拉動,新擴建燒堿和聚氯乙烯項目增長較快,產能增幅明顯。而與此同時,下游行業的消費雖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增長勢頭,但增速明顯滯后于產能的增長,供需矛盾突出造成的產能過剩有所加劇。特別是自2003年以后,國內燒堿、聚氯乙烯表觀消費量的累計增量不足產能增長總量的一半。這反映出,國內燒堿和聚氯乙烯產能增長并不主要依靠下游行業的需求帶動。
產能區域性過剩,地區分布不平衡。目前,中西部地區已成為燒堿和聚氯乙烯的主要供應區域,而氯堿產品的主要消費區域則多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中部地區基本可以實現燒堿、聚氯乙烯產品的當地消化,西部地區的產品供應能力則遠高于東部地區存在的需求缺口。即使考慮到每年約200萬噸的燒堿凈出口規模,國內仍有相當規模的過剩產能閑置。
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同質化競爭激烈。行業產能的結構性過剩也體現在產品品種單一造成的低端市場的競爭加劇。以聚氯乙烯為例,近年來新擴建項目生產的聚氯乙烯品種主要以SG-3、SG-5和SG-7通用型牌號為主,市場產品單一,競爭激烈。近幾年,國內一些企業通過自主研發,開發出多個聚氯乙烯樹脂新品種,但與國外相比,在產品產量、質量和應用領域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專用樹脂、高端及特種樹脂產品的開發不足,同時應用領域也有待進一步拓展。
過剩程度:2015年仍難走出產能過剩困局
根據氯堿行業歷史發展情況來看,燒堿的行業平均開工率達到85%,聚氯乙烯平均開工率為80%時,市場處于相對正常的競爭狀態,產品具有一定盈利能力。一般認為這種情況不存在產能過剩。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按照2012年國內燒堿、聚氯乙烯供需情況進行測算,目前我國燒堿過剩裝置能力超過500萬噸/年,過剩率達到17.7%。聚氯乙烯過剩產能近700萬噸/年,過剩率達到42.1%。
按照當前氯堿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以2009-2012年三年間平均每年的消費量增長水平來測算,即使未來國內燒堿、聚氯乙烯產能不增加,消化目前累積的燒堿和聚氯乙烯過剩產能仍分別需要2.1年和5.2年。
按照目前國內氯堿行業發展趨勢,預計到2015年,我國燒堿產能將達到4200萬噸,需求量(含國內消費和凈出口)大約為3225萬噸,聚氯乙烯產能將達到2710萬噸,國內下游需求量約在1635萬噸的水平。雖然現階段產能增速有所放緩,由于目前燒堿、聚氯乙烯產能基數較大,如不加以控制,至2015年,國內氯堿行業仍難以走出產能過剩的困局。
過剩成因:地方政府“功不可沒”
據中國氯堿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05~2012年,超過150家企業新擴建了離子膜燒堿項目,同時配套建設了聚氯乙烯和相關耗氯產品項目。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氯堿行業產能的過快增長,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由于政府、企業、市場幾方面共同作用所導致。
一是地方政府和企業上馬氯堿項目存在盲目性。對地方政府而言,氯、堿產品下游產業鏈長、可配套項目多,是各地區化工招商項目的重點,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謀求經濟發展,忽視了區域的資源需求、環境承載能力和企業經濟效益等問題,脫離當地實際條件推動項目建設;對企業而言,憑借資源、能源、資金、產品市場、產業鏈延伸、管理經驗中的任一優勢就可以成為新擴建氯堿項目的理由,甚至有企業在不具備任何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就上馬大型氯堿項目。
二是上馬項目主要以擴大規模和控制資源為誘因。目前國內氯堿行業產能規模雖然較大,但企業數量過多,市場競爭仍顯混亂。以爭奪市場份額為目的的擴大規模造成新擴建項目爭相上馬。此外,新擴建大型氯堿項目,特別是電石法聚氯乙烯配套項目,依托資源優勢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將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客觀上可實現企業對當地資源能源的使用和控制。
三是進入氯堿行業的技術壁壘越來越低。氯堿行業是基礎化工原材料行業,我國氯堿工業已有8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工藝設計、裝備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較為成熟,可以說,即使沒有任何化工生產經驗的企業投建氯堿項目也幾乎沒有技術門檻。
四是政府部門對準入條件執行監管不到位。《氯堿(燒堿、聚氯乙烯)行業準入條件》已于2007年12月1日起實施,但國家有關部門對該政策的執行情況監管不到位,一定程度上放任了一些不符合準入條件的氯堿項目上馬,從而造成了部分區域氯堿項目重復建設現象嚴重,行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