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在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期間,煤炭以其在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刺激下,煤礦在全國遍地開花,噸煤價格直線上升、供應鏈環節不斷增多。
黃金十年好似極具彈性的皮筋,40億噸產能釋放,使這根皮筋也拉伸到了極致。而今噸煤綜合成本高、下游需求不旺、新型能源替代、環境保護壓力和產能嚴重過剩格局下,煤炭產業步入了“寒冰期”。
煤炭脫困,唯有自力更生、自我救贖。煤炭行業的過剩產能如何消化?承載過剩產能的煤炭生產企業路在何方?
一、行業淘汰落后,煤炭業亟需去“產能化”
2013年煤炭行業數據顯示:全國煤炭產量37億噸左右,同比增幅1.37%左右;全年進口煤炭,近3億噸;全年煤炭消費量36.1億噸,同比增幅2.6%左右。
這意味著,煤炭供應量有大約4億噸的過剩,供大于求的格局嚴重制約著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加之治理大氣環境污染的壓力,煤炭行業“肥胖癥”癥狀愈發明顯,行業的“去產能”成為重返健康的良藥。
這是一劑良藥,也同時是一劑猛藥。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2014年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全國要淘汰煤礦1725處,淘汰落后產能11748萬噸。
在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期間,煤礦在全國遍地開花。而如今,關停、淘汰成為了普遍性選擇。數據顯示,全國煤礦數量從高峰時期多達7.5萬處,減少到了1.2萬處。
但是,去產能因為涉及企業發展、地方稅費、就業率等諸多問題,關停、減產的難度不小。有不少煤礦,是不管價格如何,都要保證產銷量。盡管是已經陷入虧損,但還要加足馬力生產。去產能化,真的很難!
二、“清費與正稅”為生產企業減負
煤炭行業稅費以量計征,可以說是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的產量和價格飆升的催化劑。當今,隨著行業經濟利潤的下滑,高額的稅負變成了煤企的“緊箍咒”。
據統計:煤炭行業承擔的資源環境類、經濟建設類、行業管理類、市場行為類、企業發展類、社會功能類和交通運輸類七大類收費不少于88種。
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增值稅綜合稅率為8%,增值稅稅負約占煤炭企業稅費總額的60%以上。如,河北省煤炭產品增值稅實際稅負為10.98%,陜西省為10.87%,河南省為12.39%。
煤炭生產企業肩負高額的稅費嚴重影響煤炭企業的正常經營和健康發展。煤炭行業健康發展需要的是標本兼治的清費與正稅,才能釋放企業發展正能量,煤炭資源稅改革勢在必行!
為了促進煤炭脫困,各產煤省市紛紛出臺了減免煤炭稅費政策。如內蒙古,下調價格調節基金征收標準、暫停收取煤炭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煤礦維簡費等為煤企減負。山西出臺了“煤炭20條”等政策幫企業“輸血”,預計可為煤企減負100多億元。
三、煤企轉型“出走”煤化工
面對資源存量瓶頸、環境容量約束、傳統煤炭產銷企業經營困難等現實壓力。煤炭生產、運輸和消費業已經是紅海。
基于國家能源結構格局,煤炭深加工或是一片藍海,推動煤炭由燃料為主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轉變,是促進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也是煤炭企業自我救贖的一條可行之路!
當煤炭企業仍然在煤炭行業獨木橋上拼命掙扎求得喘息時,一些巨頭如神華集團和中煤集團等,早已經展開了煤化工布局,這樣的動向值得引起煤企注意。
目前,神華集團已陸續建設了百萬噸煤直接液化、60萬噸煤制烯烴、400萬噸煤間接液化等項目。中煤能源前不久也發出公告,擬投資177.5億元建設圖克氣化島及相關工程,項目建設年產200萬噸合成氨、350萬噸尿素等。
但是,就煤化工項目而言,仍屬于摸索的階段,煤化工產品的市場空間如何?會不會陷入跟煤炭市場一樣的嚴重過剩困局?這些問題,煤企在轉型之前都必須提前有所考量。
黃金十年,煤炭行業“暴飲暴食”致使其過度肥胖危及健康,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治理大氣環境污染的重壓,逼得煤炭企業步入艱難轉型期。脫困復興的路十萬八千里,目前才剛剛起步,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路。
(任波 內蒙古煤炭交易市場分析員)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