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五屆)亞洲煉油和石化科技大會6月14-16日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伊朗、美國、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十余個國家的近5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致力于提升亞洲煉油和石化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促進新技術新裝備在行業中的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本屆亞洲煉油和石化科技大會是“十三五”開局以來,我國石化行業召開的一次重要的科技創新會議,對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認為,油氣資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石油化工是重要的基礎行業,而科學技術則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近年來,我國石化行業技術進步取得了顯著成就,攻克了一批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部分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重大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下游產品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同時,在油品質量升級方面,掌握了催化裂化、深度脫硫、芳烴等技術,油品質量得到快速提升,含鉛汽油已全面執行國Ⅳ標準,部分省市已執行國Ⅴ標準,提高了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李壽生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全面進入了發展的新常態,石化行業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變,以要素驅動為主的傳統發展動能減弱,產能過剩嚴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等問題和矛盾進一步凸顯,必須要加快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結構升級為重點的集約型內涵式發展新路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努力開創行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此,他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瞄準全球科技創新前沿,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二是以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為目標,研發并推廣一批先進節能減排技術;三是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先進技術和裝備走出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東指出,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形勢下,中國成品油消費量仍呈增長態勢,市場需求柴/汽比明顯下降。同時,日漸升高的環保要求,也讓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加快。為了應對這些變化,國內煉油研發部門加大了技術創新力度,有針對性地開發了一系列新技術,包括更高效的固定床渣油加氫技術(RHT)、渣油加氫處理與重油FCC雙向組合技術(RICP)、多產輕質油的催化裂化蠟油選擇性加氫與選擇性FCC集成技術(IHCC)、減渣淺度溶劑脫瀝青-脫瀝青油加氫處理-催化裂化技術(SHF技術);生產清潔燃料的第三代催化裂化汽油選擇性加氫脫硫技術(RSDS-III);多產汽油的用催化柴油最大量生產汽油的LTAG技術和加氫裂化生產高辛烷值汽油技術(RLG);多產航空煤油的低壓加氫技術RHSS;多產基本化工原料的化工型煉廠核心技術(SHMP)等。這些技術或技術組合為支撐煉油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兼高級顧問洪定一對油品質量升級與機動車治理等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他提到,目前,國V車用汽柴油標準的實施正在全國平穩推進,東部11省市已經在今年初實施。同時,更加嚴格的汽車國VI排放標準和國VI車用汽柴油標準正在起草中。這一態勢對汽車制造商和煉油企業而言,即使責任,也是機遇,更是挑戰。據介紹,國VI車用汽油質量升級主要集中在芳烴、烯烴、餾程、蒸汽壓等指標限值的確定。國VI車用柴油質量升級主要集中在餾程、多環芳烴含量和密度等指標限值的確定。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未來我國的成品油市場仍將變革,尤其是柴汽比不斷走低,市場需求的變化推動了重油渣油原料處理技術的升級;隨著替代能源的發展和煉油能力的過剩,煉油與高附加值化工結合是發展趨勢,須高效的運作煉化一體化項目;原油價格波動和激烈的競爭決定煉化行業須加強對不同工藝的組合研究,優化加工流程,提升運行效益。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