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困境之一:外部如何應對需求轉弱
首先看OPEC的外部矛盾。從Call on OPEC(OPEC需求量)這一變量考慮,三大機構對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四季度之間的預測差異平均在100萬—150萬桶/日,按照三大機構10月月報的平衡表去估算,明年的OPEC需求量會在3200萬桶/日以下,是明顯低于今年的,且今年四季度OPEC的需求量平均為3270萬桶/日。但到了明年一季度,由于需求的季節性回落將導致OPEC需求量降到3150萬桶/日,這對OPEC的生產節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意味著屆時OPEC的確要考慮減產問題了,否則庫存累計情況可能會再度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原油市場普遍開始擔心需求問題,除了美股回調引發的擔憂情緒之外,最近三大機構也在月報中持續下調今年原油需求增速幅度(尤其是二季度需求),其中IEA將二季度的需求增幅數據從100萬桶/日下調至50萬桶/日,EIA將這一數據從150萬桶/日下調至80萬桶/日,OPEC調整幅度不大。三大機構的需求預測大都是模型預測(根據經濟增速、汽車保有量、天氣、季節性等因素分析)加不斷修正的機制,從而使得最終預測與實際數據(JODI以及各國官方數據,一般之后一到兩個月公布)靠攏,由此可見,OPEC需求預測模型的修正機制存在一定問題,全球原油需求數據未來存在大幅向下修正的可能性。 此外,從近期公布的幾個國家三季度原油實際消費數據來看,總體令人失望。從發達地區來看,除了美國消費尚可之外,歐洲、日本消費延續二季度負增長,韓國消費由正轉負;從發展中地區來看,中國、印度消費增速回落(部分由于天氣以及季節性原因),巴西消費擺脫二季度低迷重回正值,但增速依然緩慢,中東地區消費負增長。 總體來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新興市場動蕩疊加高油價、本幣貶值等因素開始逐步抑制終端消費,美國市場雖向好但獨木難支,預計未來全球消費增速進一步放緩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對OPEC來說,今年四季度有必要將產量維持在高位,但到了明年一季度,需求也將回落,這意味著需求的回落與伊朗產量出口的下滑存在對沖的可能,沙特需要在增產策略上慎之又慎,甚至不排除要進一步減產。 B、困境之二:內部如何平衡伊朗供應下降 對于伊朗供應下降的幅度,目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11月4日是美國對伊朗實施第二輪制裁的關鍵時點,但仍存諸多變數:其一是美國是否會在最后關頭發放豁免,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發放豁免概率不大。其二是中國與印度的態度,印度近兩個月已經明顯削減原油進口,但11月仍有1100萬桶的進口計劃;中國方面,昆侖銀行已經關閉了國內與伊朗之間貿易的資金劃轉通道,未來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的難度大大增加,預計中國的進口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但不會如美國所愿削減至零。 目前,根據Clipperdata和Kpler兩家的船期數據來看,9月伊朗原油出口量大致在180萬桶/日左右,10月數據尚未出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出口量數據是根據裝船量以及浮倉數量估計的,其中也包含了去大連的保稅倉儲的油輪,這也就意味著伊朗買家的實際采購量要低于出口量,真實的進口量不得而知,保守估計年底前伊朗原油出口量仍有至少50萬—80萬桶/日的下降空間。 圖為沙特產量預估(單位:千桶/日) 對于沙特的增產預期,要從能力和意愿兩個方面評估。從沙特的表態來看,其在增產問題上的態度更加鷹派,較此前保守增產的態度有很大的轉向,但沙特年底前增產到1100萬桶/日以上有相當大的難度。目前沙特與科威特共同管理的中立區油田產能只有50萬桶/日,沙特國內仍有2億桶的原油庫存,這也就意味著,沙特可以通過去庫存的方式來進一步增加出口。數據顯示,沙特7月的出口量在720萬桶/日附近,如果伊朗原油出口量下降80萬桶/日,沙特完全彌補其出口需要增加至800萬桶/日,其中50萬桶/日的出口靠中立區油田復產,剩下30萬桶/日由國內庫存來補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維持OPEC總體供應的穩定性。圖為三大機構預測對比 C、小結 CFTC最新數據顯示,10月23月當周,對沖基金的WTI原油期貨和期權凈多頭倉位大幅減少15%,至206295手;多頭倉位減少9.8%,空頭倉位激增13%。 當前WTI原油與Brent原油均轉為了近月貼水結構,前期亞洲實貨市場的偏緊狀況也有所緩和,基本面似乎并沒有此前預期的那么緊張,但11月之后,歐美煉廠從檢修中復工,疊加伊朗問題尚未明朗,油價仍會處于高位振蕩,原油市場將在伊朗出口下降預期、沙特增產預期以及需求轉弱預期三者之間搖擺,波動率或仍處高位。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首先看OPEC的外部矛盾。從Call on OPEC(OPEC需求量)這一變量考慮,三大機構對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四季度之間的預測差異平均在100萬—150萬桶/日,按照三大機構10月月報的平衡表去估算,明年的OPEC需求量會在3200萬桶/日以下,是明顯低于今年的,且今年四季度OPEC的需求量平均為3270萬桶/日。但到了明年一季度,由于需求的季節性回落將導致OPEC需求量降到3150萬桶/日,這對OPEC的生產節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意味著屆時OPEC的確要考慮減產問題了,否則庫存累計情況可能會再度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原油市場普遍開始擔心需求問題,除了美股回調引發的擔憂情緒之外,最近三大機構也在月報中持續下調今年原油需求增速幅度(尤其是二季度需求),其中IEA將二季度的需求增幅數據從100萬桶/日下調至50萬桶/日,EIA將這一數據從150萬桶/日下調至80萬桶/日,OPEC調整幅度不大。三大機構的需求預測大都是模型預測(根據經濟增速、汽車保有量、天氣、季節性等因素分析)加不斷修正的機制,從而使得最終預測與實際數據(JODI以及各國官方數據,一般之后一到兩個月公布)靠攏,由此可見,OPEC需求預測模型的修正機制存在一定問題,全球原油需求數據未來存在大幅向下修正的可能性。 此外,從近期公布的幾個國家三季度原油實際消費數據來看,總體令人失望。從發達地區來看,除了美國消費尚可之外,歐洲、日本消費延續二季度負增長,韓國消費由正轉負;從發展中地區來看,中國、印度消費增速回落(部分由于天氣以及季節性原因),巴西消費擺脫二季度低迷重回正值,但增速依然緩慢,中東地區消費負增長。 總體來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新興市場動蕩疊加高油價、本幣貶值等因素開始逐步抑制終端消費,美國市場雖向好但獨木難支,預計未來全球消費增速進一步放緩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對OPEC來說,今年四季度有必要將產量維持在高位,但到了明年一季度,需求也將回落,這意味著需求的回落與伊朗產量出口的下滑存在對沖的可能,沙特需要在增產策略上慎之又慎,甚至不排除要進一步減產。 B、困境之二:內部如何平衡伊朗供應下降 對于伊朗供應下降的幅度,目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11月4日是美國對伊朗實施第二輪制裁的關鍵時點,但仍存諸多變數:其一是美國是否會在最后關頭發放豁免,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發放豁免概率不大。其二是中國與印度的態度,印度近兩個月已經明顯削減原油進口,但11月仍有1100萬桶的進口計劃;中國方面,昆侖銀行已經關閉了國內與伊朗之間貿易的資金劃轉通道,未來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的難度大大增加,預計中國的進口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但不會如美國所愿削減至零。 目前,根據Clipperdata和Kpler兩家的船期數據來看,9月伊朗原油出口量大致在180萬桶/日左右,10月數據尚未出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出口量數據是根據裝船量以及浮倉數量估計的,其中也包含了去大連的保稅倉儲的油輪,這也就意味著伊朗買家的實際采購量要低于出口量,真實的進口量不得而知,保守估計年底前伊朗原油出口量仍有至少50萬—80萬桶/日的下降空間。 圖為沙特產量預估(單位:千桶/日) 對于沙特的增產預期,要從能力和意愿兩個方面評估。從沙特的表態來看,其在增產問題上的態度更加鷹派,較此前保守增產的態度有很大的轉向,但沙特年底前增產到1100萬桶/日以上有相當大的難度。目前沙特與科威特共同管理的中立區油田產能只有50萬桶/日,沙特國內仍有2億桶的原油庫存,這也就意味著,沙特可以通過去庫存的方式來進一步增加出口。數據顯示,沙特7月的出口量在720萬桶/日附近,如果伊朗原油出口量下降80萬桶/日,沙特完全彌補其出口需要增加至800萬桶/日,其中50萬桶/日的出口靠中立區油田復產,剩下30萬桶/日由國內庫存來補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維持OPEC總體供應的穩定性。圖為三大機構預測對比 C、小結 CFTC最新數據顯示,10月23月當周,對沖基金的WTI原油期貨和期權凈多頭倉位大幅減少15%,至206295手;多頭倉位減少9.8%,空頭倉位激增13%。 當前WTI原油與Brent原油均轉為了近月貼水結構,前期亞洲實貨市場的偏緊狀況也有所緩和,基本面似乎并沒有此前預期的那么緊張,但11月之后,歐美煉廠從檢修中復工,疊加伊朗問題尚未明朗,油價仍會處于高位振蕩,原油市場將在伊朗出口下降預期、沙特增產預期以及需求轉弱預期三者之間搖擺,波動率或仍處高位。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