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氣"勢在必行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洪農認為,國內石油增長乏力早已成為不爭事實,國內油田正日益枯竭,使得我們在10年前就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產量增長遠遠不能滿足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長。2002年,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今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突破1億噸。目前,中國的原油消費有37%依賴進口。
石油大學校長、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一偉說,目前中國石油工業正處于艱難平衡穩定發展期。1993年至2003年10年間,全國石油用量增加了1.1億噸,每年增加1100萬噸,預計石油需求在2020年前仍會以年均5%的速度增長,預計至2015年,進口率將增至50%。
"在陸地資源因加速開發而日漸枯竭的今天,走向海洋,開發海洋,是人類尋求新的能源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見義一語中的。
"海洋資源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領域,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中國要想在新世紀迅速發展壯大,就必須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認為,將來世界上40%的石油將來自深海,深海石油將成為今后能源的重要來源。
有專家認為,海洋儲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未來油氣資源的開發將更多地依賴于海洋。
南海取"火"刻不容緩
浩瀚的南海是個巨大的"藍色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據權威部門初步估計,南海油氣儲量約500多億噸,在我國傳統疆界線約有300多億噸,與波斯灣、墨西哥灣、北海齊名為世界四大海洋油氣區,開采前景廣闊,被譽為第二個"中東"。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儲量達到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據測定,1立方米"可燃冰"可釋放出200立方米甲烷氣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常規天然氣的2倍~5倍。另外,南海中的鈾、氚等海洋核能儲量也非常可觀。于是南海便有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之說。
中國南海研究院研究員吳士存說,從國家經濟、能源安全全局考慮,南海地區應該成為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要地區,是未來能源的潛在基地。目前南海尚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具有巨大開發潛力。南海油氣可以作為穩定的國內石油供給,成為戰略石油儲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上世紀60年代末南沙海域被探明有豐富油氣資源以來,南海油氣資源爭奪進一步加劇,周邊有關國家加快了油氣勘探開發的步伐,目前在南海擁有石油承租權并從事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國際石油公司大約有200多家,南沙油氣開發已呈國際化態勢。
周邊國家每年從南海開采5000萬噸以上的石油,相當于我國大慶油田的年產量。而時至今日,我國仍未在南沙群島海域豎起一座井架。
專家認為,南海之爭,其實就是資源之爭。中國加快南海油氣資源開發已刻不容緩。
專家建議,我國應重視南海石油開發對我國國家石油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巨大影響,本著"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建立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機制。加強與東南亞相關國家在南中國海石油開發上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加強和中亞國家以及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戰略聯盟,加快南海油氣資源合作開發與共同開發,解決我國能源短缺問題,維護我國在南海的權益和主張。
海南可分一杯羹
"海南擁有南海這塊寶地,其中蘊藏豐富、價值巨大的海洋油氣資源,這是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最大資源優勢,海南可從南海油氣開發中分一杯羹。"中國工程院院士胡見義說。
專家認為,南海油氣開發,海南是最大受益者,因為相當部分海域均在海南省所管轄范圍內,海南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教授李江海認為,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和研究不僅對我國油氣資源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快速提升海南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的頭10年是中國開發南海資源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充分發揮海南經濟特區后發優勢的最佳時期。
近幾年,隨著崖13-1氣田、富島化肥等油氣化工項目的開發,對海南所產生的聚集效益和帶動作用開始顯現。崖13-1氣田年產天然氣34億立方米,其中29億立方米送往香港,5億立方米供海南省綜合利用;以海洋天然氣為原料的富島化工成為海南省效益最好企業之一;南山電力成為我國最早使用天然氣為原料的電力企業;東方化肥項目成為亞洲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與此同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海南先后投入100多億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海南的綜合開發利用能力。由此可見,油氣資源的開發將成為拉動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龍頭",可發展成為成龍配套的大型工業項目,建設大型的油氣綜合開發產業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