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秘密外交斡旋和私下商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盟主”沙特及其對手委內瑞拉在墨西哥的勸說下達成協議,化解相互中傷的局面,并帶來渴盼的油價上漲。這件事發生在1998年,當時OPEC內部面臨長期信任崩塌,最后不得已求諸外部調停來解決紛爭,在利雅得、馬德里和邁阿密的秘密會議上達成了協議。
現在,隨著油價觸及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OPEC官員與調停人回首將近20年前的做法,探討OPEC與非OPEC國家俄羅斯之間能否達成一個石油限產的幕后協議。
有人認為OPEC內部的嫌隙難以消融,俄羅斯也不堪信任;但也有人稱,提高石油收入的經濟必要性可消除敵意和猜忌,最終促成一個全球性減產協議,清除過剩石油供應。
但仍有很多理由可以讓這種樂觀想法灰飛煙滅。這次的挑戰不同于1998年,遠非僅僅在兩個OPEC產油國之間重建溝通這么簡單。
這一次的利益糾葛涉及沙特與迅速崛起的OPEC產油國伊朗和伊拉克,以及OPEC以外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俄羅斯。這四個國家全都卷入了中東亂局,也都急需資金來維持國內經濟和社會的運轉。
“1997/98年沙特、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的協議也談了一年多,而且稍有差池就會功虧一簣,”Medley Global Advisors資深OPEC觀察人士Yasser Elguindi表示。
但低油價已迫使產油國背水一戰。由于石油供應嚴重過剩,僅僅18個月之前還處在115美元高位的油價,已在今年跌破每桶30美元。
“在實現可靠的OPEC框架以前,你無法與非OPEC國家達成協議,而考慮到伊拉克和伊朗的情況,目前不太可能建立起這樣的框架。在伊朗、沙特和伊拉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框架以前,這樣的非OPEC國家討論全都只是雜音而已,”Elguindi稱。
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已表示,若主要的OPEC和非OPEC產油國配合,該國將加入減產行動。歐那密從1995年以來一直擔任沙特石油部長。但內部人員表示,沙特及其海灣盟國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全都非常懷疑能否達成切實可行的共識。
但在過去一個月,有關各方均紛紛發出訊息暗示,全球石油動態或正在發生改變。
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國際事務主管Mohsen Qamsari在1月時曾表示,不希望看到價格戰,將會逐步增加石油出口以避免傷及全球價格。
此外,伊拉克石油部長邁赫迪(Adel Abdul Mahdi)亦表示,伊拉克將支持召開OPEC特別會議,只要OPEC成員國和非OPEC產油國能事先達成減產共識。
“若沒有達成共識就召開會議,那么就屬于做無用功。如果大家都同意,我們也將加入,但前提是大家此前必須達成一致。”他說道。
伊朗和伊拉克的聲明與俄羅斯言辭的變化如出一轍。俄羅斯石油管道壟斷企業高管暨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密盟友Nikolai Tokarev說道,可能采取聯合行動以阻止油價跌個不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