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辦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新聞發布會”,描繪了我國面向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中預測,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首位。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美國投資專家羅杰斯曾預言,中國有可能在2050年前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奧尼爾則稱,中國有可能在2027年前挑戰美國的老大地位。
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局長潘教峰指出,在2007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2000美元大關。從國際上來看,人均GDP在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間時,往往科技會出現跨越式的發展。因此,中國正在面臨一個這樣的節點,即如何實現從跟蹤到真正開拓和創新的跨越。
要實現這些跨越,動力既來自科學本身的內在動力帶來的突破,同樣也來自外界的強大需求。中國在連續多年的經濟發展之后,已經在環境、資源等領域遭遇巨大的挑戰,這些也都在客觀上需要中國尋找一條新的科技發展方向。
這份300多名專家經過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線圖認為,當今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這次規模龐大的研究涉及到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海洋、油氣資源、人口健康、農業、生態與環境、生物質資源、區域發展、空間、信息、先進制造、先進材料、納米、大科學裝置、重大交叉前沿、國家與公共安全等18個重要領域。
2020年地面交通電動化商用
中科院能源戰略領域研究組組長、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陳勇研究員介紹,能源科技路線總體目標是:至2050年,中國能源科技分階段要突破各種關鍵技術難題,改變目前能源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的現狀,保障中國能源安全。
路線圖提出,中國能源科技創新近、中、遠期發展的階段目標是:
2020年前后,突破新型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技術,初步形成煤基能源與化工的工業體系;突破軌道交通技術、純電動汽車,初步實現地面交通電動化的商業應用;在充分開發水力能源和遠距離超高壓交/直流輸電網技術的同時,突破太陽能熱發電和光伏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作為主要能源的技術體系和能源制造業體系。逐步提高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占總能的比重。
2035年前后,突破生物質液體燃料技術并形成規模商業化應用,突破大容量、低損失電力輸送技術和分散、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以及分布式電網技術,電力裝備安全技術和電網安全新技術比重將達到90%,初步形成以太陽能光伏技術、風能技術等為主的分布式、獨立微網的新型電力系統;突破新一代核電技術和核廢料處理技術,為形成中國特色核電工業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大規模使用。
2050年前后,突破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與利用技術、氫能利用技術、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深層地熱工程化技術、海洋能發電等技術,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核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并重的低碳型多元能源結構。
建議實施“地下4000米透明計劃”
當前,我國礦產資源工作的基本現實矛盾是,一方面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很大,已探明的主要礦產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我國礦產資源找礦潛力巨大,礦產資源利用水平不高,與礦業開發有關的環境問題突出,對礦床的研究、勘查和開發程度偏低。
路線圖提出,我國礦產資源科技發展的戰略安排是:2020年前,確定我國主要成礦區帶的成礦規律和找礦遠景;突破元素野外現場精確測定技術、航空物探技術和成礦信息高精度提取技術;積極改善我國礦山生態環境狀況等。2020年至2030年,建立我國大陸成礦理論體系;突破西部地區地下2000米以內礦產資源高效高精度探測技術;突破低品位礦和尾礦高效清潔利用技術等。2030年至2050年,揭示地球系統與成礦系統的關系;突破地下3000米至4000米礦產資源探測技術;形成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的整套核心技術等。
路線圖提出我國礦產資源科技發展的大致指標,即2030年至2050年,我國地下3000米至4000米以內資源探明率達70%;礦產資源總回收率達80%,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達80%,能耗下降50%,“三廢”排放量降低80%,基本控制礦產資源采、選、冶等生產環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重要礦產資源替代和循環利用率達40%到60%。
2050年中國生物質能源將替代30%進口石油
中國至2050年生物質資源科技發展路線圖提出,要系統認知生物界的生物物質資源、功能性資源、基因資源和生物智能資源,通過6項主要戰略路徑的研究,確保國家未來生物質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中國21世紀生物資源科技、生物產業和生物經濟的發展提供資源安全保障,實現中國由生物質資源大國向生物質資源及生物經濟強國的根本轉變。
這6項戰略路徑包括:加強光合作用機理與提高作物及能源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研究,建成我國可持續生物能源的研發體系,最終實現我國生物再生能源技術規模化應用和商業化;加強生物質能源研究,建立能源植物繁育和生產基地,優化規模種植及加工生產體系并提高生物質能源的品級,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生物質能源,以替代進口石油30%左右;加強微生物資源發掘利用,加強微生物資源研發及相關產業鏈體系建設,提升我國生物產業的競爭力;加強戰略生物資源的發掘和可持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生物能源、農林產業、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源頭生物資源安全和可持續利用;加強基因組及基因資源研究,揭示生命系統的分子機器,建立系統生物學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加強仿生材料與仿生技術研究,為設計和建造新的技術設備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徑,并突出與能源和環境有關的仿生生物質資源,重點放在節能減排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