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在2006年石油天然氣峰會上說,長期維持國內石油低價策略,不利于長期發展,也不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目前,發改委正在認真考慮改革定價機制的步驟。國內成品油等價格“近期就有望看到變化”。
周大地昨天還透露,政府將通過稅收等手段影響煤炭等資源定價,主要方法包括加大自然資源稅的稅率。相關報告已經遞交決策部門,政府正在認真考慮。
稅收政策成為資源定價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將產生雙贏效應。一些專家曾表示,加上養路費等,我國消費者付出的成本并不低,如果提高油價,必須給消費者適當的補償,才可能使改革的震蕩降到最低。而我國的財政連年赤字,無力增加這一額外支出。開征自然資源稅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
抑制油價不體現公平
周大地提出,至少不要把石油價格作為平抑物價的手段。他認為,現有定價機制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保持石油不漲價來防止通貨膨脹不是一個好辦法。平抑油價,農民和弱勢群體根本不能享受到這種政策帶來的實惠。
對于我國油氣市場發展的基本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鄧郁松分析指出,油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穩步提升,油氣進口量占消費比重將穩步提升,國內、國際油氣市場的聯動性日益加強,市場開放、市場化改革與政府監管體系將逐步完善。
油品價格改革兩步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鄧郁松認為,隨著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現行油氣定價機制體現出滯后性、半透明性以及交叉補貼等缺陷,有必要進一步完善。
鄧郁松表示,油氣定價機制改革應與競爭性市場結構的建立進程相適應,采取漸進式道路。他建議,油氣定價機制改革分兩步走。第一步,以理順價格水平為主要目標,使國內國際價格水平大致相當,但仍以政府指導價為主;第二步,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除自然壟斷環節外,政府不再直接干預價格水平,而將重點放在監管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