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煉化板塊調整業務布局,原油加工量持續增長,28項煉化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中有21項創出歷史最高水平。隨著廣西石化和吉林石化等新建改擴建項目的投產,中國石油11月下旬原油日加工量已達到40多萬噸,較上市之初增長一倍,較2006年年初增長近40%。
“十一五”期間,中國相繼舉辦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洪澇災害和干旱地震等重大災害頻發;國際金融危機和原油價格起伏震蕩,都直接考驗著中國石油煉化業務的應對能力。中國石油煉化業務牢記自身使命,直面困難瞄準國內外先進水平,通過對標管理等堅定不移苦練內功,克服國內成品油價格倒掛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提高煉廠負荷增加市場供應量,保障成品油市場穩定供應。
五年來,中國石油通過新建改擴建大連石化和廣西石化等一批重點工程,關閉小煉廠,淘汰高耗低效生產裝置,實現結構和布局戰略性調整。目前,中國石油已形成八大千萬噸煉油生產基地、四大乙烯生產基地、兩大芳烴生產基地和五大化肥生產基地。其中,大連石化新建年1000萬噸常減壓裝置投產,一次原油加工量達到205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廣西石化年1000萬噸煉油項目投產,標志著中國石油南方戰略邁出了可喜的一步。2009年較上市之初,中國石油原油年加工量增長51.5%;乙烯年產量增長99.3%,尿素年產量增長27.7%,主營業務更加突出,煉化加工集中度明顯提高。
“十一五”期間,為適應煉化業務統一管理的需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煉油與化工公司從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企業競爭力分析入手,分規模、類型加強行業和企業對標分析,建立了不同業務的分析模型,強化經營管理。五年來,對標管理已經成為中國石油發展的動力之源,主要煉化技術經濟指標邁上新臺階,21項技術經濟指標更是創出歷史最好成績,其中輕油收率、雙烯收率等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與上市之初相比,煉油綜合能耗下降了25.4%;煉油加工損失率降低42.5%;乙烯綜合能耗下降21.9%。在原油加工量增加的同時,煉油噸油耗水下降了57%,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節能節水目標。
五年來,中國石油煉化業務堅持專業化生產,形成了專業化生產的整體優勢。根據化工產品差別化潛力大的特點,發揮產銷研一體化優勢,統籌謀劃各企業產品定位和新牌號開發,分裝置、區域實行專業化生產,一個裝置一個主導產品、一廠一個特色,有效地將中國石油整體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和效益優勢,減少因牌號切換引發的裝置波動和浪費,降低了加工和運營成本。此外,中國石油還發揮化工統銷的整體優勢,使化工業務在市場上形成了一個拳頭,統銷化工產品銷量增長104%。近年來,大慶煉化PA14D等一批新產品順利投放市場,基本形成了中國石油特色化工產品的市場優勢和產品高檔次、高價格的“雙高”局面,提升了中國石油化工產品品牌形象。一批企業先后榮獲全國質量信譽獎、服務消費者滿意企業獎稱號,尿素、ABS等數十種產品榮獲“全國質量免檢產品”稱號和“國家優質產品”稱號。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