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5天的緊張論證,8月下旬引漢濟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在西安通過了水利部專家團的審查。專家表示,這項被稱為陜西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以漢江水解關中之渴,破解陜西水資源危機困局,能源化工基地從黃河的取水量將會大大增加。
據陜西省水利廳廳長王鋒介紹,引漢濟渭工程以漢江流域黃金峽水庫和三河口水庫為水源,輸水管道通過穿越我國南北分水嶺——秦嶺,至關中地區渭河流域的支流黑河,供水區域涵蓋東到華陰、西至寶雞、北至三原等關中核心地區。
引漢濟渭工程今年3月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7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設計年調水總規模15億立方米。目前該工程正進行前期準備工作,今明兩年主體工程建設將全面鋪開,2016年底力爭實現秦嶺特大輸水隧洞貫通,2017年先期自流調水5億立方米,2030年達到最終調水規模。
陜西是一個水資源緊缺且分布極為不均的省份,71%的水資源分布在漢江流域的陜南地區,而土地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65%、77%和90%的關中和陜北地區,水資源量所占比重不到3成,年缺水量25億立方米。尤其是陜北地區水資源更加缺乏,現供水能力12億立方米,預計到2020年需水量26億立方米。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15年可用地表水、地下水將開發殆盡,一些重大能源化工項目因“口渴”難以落地,成為這個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發展的重要掣肘。
陜西的“母親河”渭河流經陜西關中地區,渭河流域匯集了大量工業企業。近年來,陜西又在煤炭資源豐富的關中地區加大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力度,“十二五”期間布局建設寶雞、彬長旬、蒲城、渭南、華縣等一批煤化工園區。這對水資源短缺的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提出了挑戰。
“渭河流域生態水的嚴重缺乏,引漢濟渭引來的漢江水就是渭河的救命水,能從根本上恢復渭河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教授李佩成說。
引漢濟渭增加了渭河水量,意味著黃河的來水量相應增大了,為陜北從黃河調水創造了條件。“雖然引漢濟渭工程首先解決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的缺水問題,但可為陜北地區置換出每年7億~8億立方米黃河干流的用水指標。”引漢濟渭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助理張克強說,陜南富余水資源調入關中后,可將關中用水指標向陜北轉移,使不同區域用水需求得到合理滿足,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巡視員胡海峰,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樹元等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引漢濟渭工程在破解關中地區水資源危機、緩解化工企業“口渴”的同時,也是陜北地區用水的“中轉站”,通過水權置換,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從黃河的取水量應該會大大增加,能源化工基地將間接從中受益。
目前,陜西煤化工企業已經感受到了水資源供應不足的壓力,甚至遭遇水資源危機,在夏季用水高峰時甚至不得不降低生產負荷。
不僅如此,陜西“十二五”期間將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在陜北和關中地區規劃建設神華陶氏榆林煤炭綜合利用項目、中煤榆橫煤制烯烴項目、華電煤制芳烴工業示范工程、神華西灣煤化工一體化項目、兗礦榆林煤制油項目、大唐府谷甲醇制烯烴項目、延長石油靖邊煤油氣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延安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蒲城清潔能源甲醇制烯烴項目等一批大型或特大型煤化工項目,總投資規模達3000億元
盡管這些項目具有高科技含量,采用了先進的節水工藝技術,每年仍需數千萬甚至上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擁有一個足夠、可靠水源的項目寥寥無幾。隨著這些在建、擬建煤化工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產或推進實施,水資源的制約因素將愈發明顯,扎堆爭水的局面在所難免。如果不能切實解決水資源瓶頸,再好的項目都將成為“美麗的神話”。
“這對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是福音啊!”當聽說要建引漢濟渭工程,華電榆林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胡克鵬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們在建的年產140萬噸甲醇項目、100萬噸二甲醚項目一期工程明年將竣工投產,水源已落實到位,來自無定河上游的王圪堵水庫。但該水庫向多個園區的大型化工項目供水,水資源有限,為此他建議長遠考慮還應從黃河干流取水。
但是,有業內專家坦言,引漢濟渭工程實現首期調水最快也要6年時間,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陜西能源化工水資源現狀仍難以改善。同時,隨著黃河來水量持續減少,2009年7月國家又正式實施《黃河取水許可管理實施細則》,實行最嚴格的黃河取水管理,向國家爭取黃河水量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