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5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廠采油十五隊累計向采油廠申報創新項目39項,研發成功并推廣應用32項。
2010年,采油十五隊成立當年即獲吉林油田公司“六好站隊”稱號,此后兩年又先后獲得“學習創新示范站隊”、“基層建設標桿站隊”稱號。從“六好”到“示范”,再到“標桿”,管理水平一路攀升的背后,凝聚著這個隊基層員工創新的智慧與力量。
激勵機制點燃創新熱情
組建之初的采油15隊,最先引起隊長申傳奇注意的人物是莊小輝。他是維修一班班長,喜歡搞小發明,今天研究“機油防盜組合”,明天又開始鼓搗“改制液壓拔輪器”。
怎樣讓員工這些小改小革形成“氣候”,從而因勢利導調動全員的創新熱情呢?
申傳奇開始在激勵機制上琢磨,最后推出的獎勵手段簡單明了、易于操作:研究成果只要隊里采納了,就給予研制人200元獎勵。這一招還真靈,以莊小輝為代表,全隊開始搞小發明、小革新的人越來越多。
扶余采油廠對群眾性創新活動更是積極扶持,專門下發“群眾性創新管理辦法”,引導員工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活動,并形成一定的規范做法。與之配套的激勵手段不斷推出,獎勵力度也不斷加大,比如被評為廠“創新團隊”即獎勵1000元,被評為廠“十大創新項目”即獎勵2000元,被評為廠“創新標兵”和“創新骨干”也有一定的獎勵。
隊班子向員工認真講解這些激勵機制和制度,以調動員工積極投身創新實踐的熱情。2010年,這個隊先后有6個人向廠里申報了17項群眾性創新成果。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就像一粒火種,點燃了基層員工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的熱情。
典型帶動形成輻射效應
“我們在發現、選樹創新能人的基礎上,又在培養、鍛煉新人上下功夫。”申傳奇介紹,采油十五隊通過創新典型人物帶動周圍群眾,逐步形成了輻射帶動效應。
通過莊小輝、宋國勝等創新“達人”的典型示范、實踐引領,楊明、曹亞峰、張艷梅、張晶等一批新秀的創新領域不斷拓展,一線員工紛紛立足崗位,結合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與此同時,這個隊以創新典型為帶頭人,組織開展了“老經驗、土辦法、土工具、新想法”的征集活動,從中發現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做法。
在此基礎上,這個隊又通過舉辦技術研討會、創新成果展,提高技術含量,擴大應用范圍;組織員工撰寫創新實踐中的小故事,讓員工普遍認識到,只要肯于動腦、勤于動手,就能見到實效,使創新實踐活動逐漸成為一種全員自覺行動。
技改小組成為創效先鋒
當創新實踐活動蓬勃開展之際,這個隊又及時成立由副隊長、技術員、設備員和創新骨干組成的技改小組,加強研發過程管理,提高成果應用價值。
起初,這個隊員工研制的多為工具、用具類項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這個隊的員工開始研制如何提高油井時率等深層次創新實踐項目。
截至4月15日,這個隊先后有11人20項創新成果獲獎,絕大多數成果在公司、廠層面得到推廣和應用,切切實實地解決了生產難題,年均創效在100萬元以上。
如今,副隊長楊寶生等人開發完善的《“三個及時”不正常井管理法》、宋國勝編制的《基層站隊管理系統軟件》等項目已得到廣泛應用。截至4月15日,這個隊的不正常井影響產油率降至0.5%,各項開發指標處于全廠前列,全隊13個班組全部達到五型班組標準。創新實踐活動的扎實開展,不僅培養和鍛煉了一支創新型隊伍,而且帶來了管理提升等綜合效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