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中原油田采油二廠地質技術人員著眼實際,對癥下藥,將厚油層夾層分布規律對剩余油影響研究成果,應用于指導濮城油田西區沙二上2+3區塊厚油層夾層剩余油挖潛,與研究初期對比,區塊產油量由57.6噸上升到64.5噸,綜合含水率由97.1%下降到95.9%,水驅控制和動用程度明顯提高,區塊調整整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濮城油田西區沙二上2+3區塊是濮城油田油層厚度最大的油藏之一,有14個含油砂層,隔層薄,多數井的最大隔層不足1.5米,夾層發育,給區塊的開發調整造成了一定困難。該區已有32年的開發歷史,綜合含水率高。作為典型的厚層非均質油藏,層內非均質性是制約著開采效果的關鍵因素,對層內非均質性的認識程度影響著開采方案的優化和實施效果。為實現穩油控水、低投入高產出的開發目標,有必要對該區塊進行厚油層內部夾層分布規律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深入研究。
該廠地質技術人員與油田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聯袂對濮城油田西區沙二上2+3區塊進行系統研究,綜合分析確定了夾層識別標準。通過閉合追蹤區塊465口井夾層的橫向、縱向分布狀況,分析穩定夾層在剖面、平面上的分布規律及對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科研人員以單砂體描述為載體,對區塊厚油層內部結構層次進行解剖,形成了夾層對剩余油分布影響的多因素評價方法,在油田首次開展考慮夾層影響的建模和數模一體化研究,精細刻畫出夾層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特征和規律,并通過網格控制合理粗化屬性數據,初步形成了反映夾層的建模和數模方法。依據這一研究成果,先后實施油井措施19井次、水井措施15井次,區塊累計增油2988噸。
據悉,僅在濮城油田沙二段,賦存夾層的剩余可動用資源量高達2963萬噸。預計該技術全面推廣后,可提高采收率1~3個百分點,進一步改善老油田的開發現狀和開發效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