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首都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燕山石化在油品質量升級之路上一直走在國內前列。作為中國石化汽柴油質量升級的試驗基地,燕山石化從1999年12月到2012年5月,用12年時間完成了車用汽柴油從歐Ⅰ到歐V的跨越式質量升級。首都成品油升級速度之快,帶給京市民的感受就是每隔上兩三年,北京車用汽柴油就提升一個檔次。
技術儲備 奠定基礎
宋以常,1987年大學畢業就來到了燕山石化煉油廠,一直在煉油一線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如今已是煉油技術專家、公司科技部高級工程師。談及燕山石化油品質量升級工作,親歷了整個過程的宋以常難掩心中的自豪感。
宋以常介紹,早在1997年,燕山石化就在國內率先啟動了清潔燃料工程,消滅了70號汽油和加鉛汽油,到1998年北京市場在全國率先實現汽油無鉛化。此后,考慮到公司可持續發展問題,燕山石化意識到油品質量升級的步子不能停,所以主動堅持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先后與石科院合作,開發了生產優質柴油同時增產加氫尾油的中壓加氫裂化(RMC)技術、汽油加氫異構脫硫降烯烴(RIDOS)技術和提高劣質柴油十六烷值的RICH技術,并著手工業化研究。這些技術都為日后的油品質量升級做好了技術儲備。
按照北京市規定,燕山石化要在2000年7月1日前生產出相當于歐Ⅰ標準的GB17930-1999車用汽油。“當時,燕山石化最大的難題不是降低汽油硫含量,而是降低烯烴含量。”宋以常說,2004年以前,燕山石化只加工大慶原油。大慶原油硫含量較低,催化汽油硫含量低于150ppm,但烯烴體積含量超過60%.而國Ⅰ標準的汽油要求硫含量低于800ppm,烯烴體積含量不高于35%,所以燕山石化第一輪的油品質量升級關鍵在于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烴含量。
由于有了一些技術儲備,對于燕山石化而言,這并不是特別困難。宋以常介紹,他們主要通過提高催化裂化催化劑平衡活性,降低反應溫度,采用MGD技術及降烯烴催化劑等很快使催化汽油的烯烴含量達到了調和要求。2000年3月22日,燕山石化生產的GB17930-1999車用汽油開始供應北京市場,比規定的日期提前了3個多月。
技術應用 助力升級
有了第一步的技術儲備,有了第一階段的經驗探索,燕山石化此后的油品質量升級之路走得比較順暢。
2004年,北京市為了治理尾氣排放,還首都藍天,拿出了一個更嚴格的油品地方標準——京標A,相當于歐Ⅱ排放標準。燕山石化將閑置的潤滑油加氫裝置改造為22萬噸/年的RIDOS裝置。裝置于2004年8月2日投產,在國內率先實現了RIDOS技術的工業化應用,成功將二催化裝置汽油硫含量從190ppm降到50ppm,烯烴體積含量由49%降到28%.工業標定結果表明,該技術具有深度脫硫、深度降烯烴的能力,在高烯烴含量催化汽油加氫脫硫降烯烴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RIDOS技術的成功應用,以及早前100萬噸/年柴油加氫精制裝置的建成投產,保證了京標A汽、柴油的順利產出。當年,燕山石化提前一個月生產出合格的京標A油品并推向北京市場。
2005年,北京油品再度升級,要達到相當于歐Ⅲ排放標準的京標B.燕山石化于2004年9月對柴油加氫精制裝置實施了提高劣質柴油十六烷值(RICH)技術改造,并在2005年3~4月對三催化裝置進行了MIP-CGP技術改造,2007年又進行改造完善,最終三催化汽油烯烴體積含量降到22%.可問題也接踵而至,伴隨著汽油烯烴含量大幅降低,催化裂化催化劑單耗和裝置能耗升高,輕質油收率也大幅度降低,汽油產量受到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燕山石化實施了連續重整裝置脫瓶頸改造、烷基化裝置恢復生產改造等措施,增產高辛烷值優質汽油調和組分,明顯提高了京標汽油產量,率先在全國推出了高質量達標汽柴油。
大膽嘗鮮 謀劃長遠
“每一次油品質量升級,燕山石化都為下一階段的升級工作做好了技術準備、長遠規劃,因而能夠采用最優的工藝技術路線。”宋以常說,最成功的就是燕山石化對美國康菲公司催化汽油吸附脫硫(S-Zorb)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發展。
為了2008年奧運會前,北京市能夠在全國率先使用上相當于歐Ⅳ排放標準的京標Ⅳ油品,燕山石化未雨綢繆,于2005年就開始投資幾十億元,實施1000萬噸/年煉油系統改造工程。這一階段,隨著燕山石化加工原油的劣質化,降低汽油硫含量成為關鍵。他們開始嘗試大膽采用國外先進的煉油技術。
宋以常介紹,當時S-Zorb技術屬于非主流催化汽油脫硫技術,當時全球只有4套工業化裝置,連續運行周期最長不超過半年。但該技術有著傳統汽油加氫處理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脫硫率高、汽油辛烷值損失小、裝置能耗和氫耗低。如果引進該技術,不僅能順利產出京Ⅳ標準汽油,還能滿足下一步升級到京V標準的需要。風險是裝置隨時有可能發生非計劃停工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雖然國內有成熟的汽油加氫處理技術就擺在面前,可以實現油品向京Ⅳ標準升級,經過深思熟慮,燕山石化承受巨大壓力,最終決定引進S-Zorb技術,并做好了應對裝置停工的準備。
2007年6月4日,投資2.2億元建成的國內第一套120萬噸/年S-Zorb裝置在燕山石化投產。但是,該裝置首次開工僅3個月就因進口反應器過濾器濾芯脫落造成非計劃停工。宋以常介紹,經過研究,燕山石化在濾芯的焊接工藝上做了改良,當年11月,燕山石化S-Zorb裝置恢復生產,并連續運行了16個月,到2009年3月按計劃停工檢修,成為京標汽油最重要的生產裝置。此后,他們還自主研制了國產過濾器濾芯、耐磨球閥,成功在S-Zorb裝置實現工業化應用,降低了設備購置費用,加速了S-Zorb技術的應用進程。
2008年1月1日,燕山石化供給北京市的汽、柴油產品全部達到歐Ⅳ標準,每年可生產符合歐Ⅳ排放標準的汽柴油300多萬噸,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符合歐Ⅳ排放標準汽柴油生產基地。2012年5月31日,燕山石化又成為國內第一個生產符合歐V排放標準油品的企業,讓首都汽車率先喝上了更高品質“綠色飲品”。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