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過一排排白色油罐與高聳的煙囪,車輛停在了正如火如荼施工的一片工地,這便是目前中國境內在建的最大石化項目——總投資506億元人民幣的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項目的施工現場。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個2年后可全面投產的石化重地。
位于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內的中海油惠州煉化工程2006年11月動工,2009年4月投產,年加工原油1200萬噸,投產以來每年向市場投放700多萬噸優質成品油及400多萬噸石化產品,進一步保障了東南沿海地區的能源供給。隨后,中海油擇機上馬了惠州煉化二期項目,新增1000萬噸/年煉油和100萬噸/年乙烯。
據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項目組總經理趙巖介紹,二期項目2013年7月啟動建設。1000萬噸/年煉油和100萬噸/年乙烯項目分別于2014年10月和12月相繼開工建設,按照計劃,煉油工程將于2016年底建成投產,乙烯工程將于2017年6月建成投產。
目前,項目總體進度已完成近40%,大部分主裝置、土建基礎進入收尾階段,趙巖說,中海油惠州煉廠是國際上第一座集中加工海洋高酸重質原油的煉廠,一期項目投產之初,成品油質量是按“國三標準”設計。而二期將主要依托先進技術加工成本較低的高硫中質原油,但產出優質成品油標準將達到“國五標準”。
據了解,“國五標準”排放控制水平相當于歐洲正在實施的第5階段排放標準,而從國一提至國四,每提高一次標準,單車污染減少30%至50%。
趙巖表示,二期項目能耗指標比一期項目還要低,在環保方面投入了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投資占比12%。項目污水回收利用率達60%以上,廢氣處理則有公司專門承接項目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進行加工,已提純到食品級二氧化碳,投入食品生產。
據了解,大亞灣石化區內目前落戶4家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分別對乙烯、煉油項目產生的二氧化碳、硫化氫尾氣和石油焦回收利用。
目前以中海油和殼牌為首的70多家大中型石化企業落戶大亞灣石化基地,形成了煉化一體化產業格局,并以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環保理念,實現了石化區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記者看到在當地知名的三棵樹景觀旁高高豎起的空氣質量監測牌上顯示,當天的大氣等各項指標為優良。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