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記者從川慶鉆探獲悉,長慶鉆井70232隊在靖50-26H1井完鉆井深7330米,水平段4118米,刷新國內陸上氣田最長水平段紀錄,鉆井周期57天,砂巖鉆遇率達到99.3%。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特色高效破巖和泥漿技術、與油田一體聯合辦公……新紀錄的背后,是川慶鉆探采取新舉措新技術取得的新突破。
不僅僅是川慶鉆探,今年年初以來,在新疆瑪湖、四川、長慶等國內重點上產區域,中油油服組織各成員企業積極克服疫情和低油價等不利因素,在資源保障、技術工藝、生產運行等方面創新思路和舉措,著力攻克制約提速的重點難點,實現提速提效、高效開發。今年前7個月,重點區域鉆井周期同比縮短7%,事故復雜率下降24%。其中,瑪湖地區在平均井深增加117米的情況下,平均鉆井周期和建井周期同比分別縮短41%和36%;四川威遠地區在水平段長度增加85米的情況下,平均鉆井周期縮短15%,平均機械鉆速提高20%以上。
加強生產組織溝通銜接,實現高效協同運作。疫情給連續施工造成影響,生產組織運行面臨困難。中油油服在重點區域成立專項協調小組,負責統籌區域工程技術各路隊伍,加強與油田對接,一體協作達到新高度。在川渝地區,中油油服定期召開協調會,推動油服企業內部工程技術工作量共享。在疫情防控條件下,威遠區塊動用鉆機28臺,鉆機利用率實現100%。在準噶爾盆地,新疆油田和西部鉆探、各專業技術服務企業成立聯合指揮部,實現設計、施工、監督等工作扁平化管理、一體化聯動推進。
創新技術支持方式,推動鉆井數字化轉型。針對重點區域提速難題,面對疫情防控中人員流動受限的影響,中油油服建立工程作業智能支持中心推進現場提速,目前已建成工程作業智能作業支持中心15個,覆蓋6500余口井,支持鉆井、錄井、井下3200多個作業隊遠程解決現場問題8300多個,故障復雜處理進度提高17.2%,推動從經驗鉆井向科學鉆井轉變。
推廣技術攻關成果,實現事故復雜率顯著下降。在川渝地區,中油油服開展技術攻關,進行專題研討20余次,起草下發卡鉆、井漏和套變防治技術手冊,加強新工藝、新技術、新工具應用,上半年威遠風險作業區塊事故復雜率同比降低43%。在長慶隴東區塊,川慶鉆探創新使用巖屑床清除鉆桿,升級鉆井液體系,推廣水力振蕩器,有效降低磨阻,減少了卡鉆和井漏頻次,實現了黃土層高效安全鉆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