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丹江
作者單位: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日前召開的內蒙古全區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提到,內蒙古“十四五”期間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煤化工項目。內蒙古這一做法帶有一定的示范意義,預示著我國煤化工產業政策正悄然變化,總體利好存量煤化工項目。
透過內蒙古看全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耗雙控”(能耗強度控制和能耗總量控制)已成蔓延之勢,煤化工再度降溫已成必然。內蒙古是我國現代煤化工的發源地。我國最早的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項目均始建于此。早在2004年,神華集團即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建成世界第一個煤制油項目;2005年由中國大唐在多倫縣開始建設全國第一個煤制烯烴項目,2009年在克什克騰旗建成第一個煤制天然氣項目。自此,我國現代煤化工的產業化拉開序幕,并在全國遍地開花,形成了后來一哄而上的局面。
正是由于煤化工項目的一哄而上、煤炭資源的過度開發,才有了內蒙古地區今天的“能耗雙控”壓力。內蒙古因“能耗雙控”不力被國家發改委約談,促使其出臺了地方性“能耗雙控”政策并決定“十四五”期間停批煤化工項目。這一政策正在深刻影響著當地的煤化工行業,某大型煤化工公司在內蒙的一家企業最近被當地政府要求自3月22日起每天降低電量25萬千瓦時,限電后企業無法滿足最低負荷用電需求,經過與政府溝通無果后被迫按照政府的要求系統停車。這家企業周圍的其他三家企業也遭遇相同的命運,相繼被迫停產。
目前不止是內蒙古一地面臨“能耗雙控”困局,其他規劃了大量新增工業項目的地區,控煤節能工作同樣面臨巨大風險。即便其他煤資源地區暫時未被國家層面約談,但這些地方一定會吸取內蒙古的教訓,及早實現自我約束。因此,各地發展煤化工的環境已不如前,上馬煤化工的熱情將再度降溫,一些計劃上馬煤化工項目的企業應考慮改弦更張。
而“能耗雙控”對存量煤化工優勢企業構成利好,相關企業需抓住政策紅利,盡快實現“延鏈補鏈”。以內蒙古為例,由于前些年上馬煤化工、煤電項目速度過快過猛,導致不少地方出現煤炭供應量缺價高等問題。例如錫林浩特地區,雖然褐煤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煤化工、煤電項目上馬過多過快,煤炭產能由原來的供大于求到供不應求、甚至嚴重短缺,煤價上升讓企業成本居高不下。企業投產即虧,陷入虧損泥潭無法自拔。其他包括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等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跳出內蒙古看全國,其他煤炭大省的不少煤化工企業面臨同樣的困境。
試想,如果不搞“能耗雙控”,繼續大力發展煤化工、煤電項目,勢必進一步加劇煤炭供應緊張關系,其結果,不僅新上馬的項目活不好,早已建成的項目也活不了。停批新建煤化工項目,雖然從表面看堵死了企業搞煤化工這條路,卻可使不少企業因此避免盲目投資造成的巨大損失,也使得現有的煤化工項目減少了在煤炭供應、水資源、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壓力。假以時日,在雙控政策達到一定的效果后,煤炭供不應求的現狀將得到緩解,現有煤化工項目沒有了原料的后顧之憂,這當然是最大利好。
目前形勢下,煤化工企業能夠做的,是適應地方政府“能耗雙控”調控,認清碳中和大趨勢,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通過各種手段降低碳排放,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千萬不要被地方政府當成能耗大戶的負面典型盯上。同時,還應抓住地方政府允許企業“延鏈補鏈”的政策環境,盡快補齊短板,拉伸產業鏈,做強做優,以更好應對未來的政策風險。以內蒙古為例,能源轉化的最終產品以低端居多,一些煤化工產業發展層次低、鏈條短。對此,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綜合能效是關鍵。如煤制氣企業應盡快補上“調峰”鏈條,打破現有價格和管網的束縛;煤制油企業可繼續延伸產業鏈,實現產品的價值最大化等。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隨著各地“能耗雙控”政策的趨緊,當下的煤化工發展環境已悄然生變,煤化工企業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而注重研判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走向,及時調整應對策略,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