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利潤總額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16萬億元。
石油和化工行業是我國支柱性產業之一,本世紀以來發展迅速,經濟規模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基本在11%~15%左右。2021年,銷售收入8.7萬億元,占全球份額預計達43%左右。其中,化肥、純堿、氯堿、電石、輪胎等大宗產品產能和產量占據全球相當高的份額。
從發展水平看,20年多年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行業科技水平明顯提升,綠色發展深入實施,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園區發展日趨規范,產業體系更趨完整,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國際競爭力總體提升。2021年,行業貿易進出口總額8600.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4.2%,其中,出口總額2955.5億美元,進口總額5645.4億美元,貿易逆差2689.9億美元,增長32.3%。逆差主要是進口大量油氣資源以及有機和合成材料類化工產品。目前,每年原油進口已突破5億噸,對外依存度超過70%;天然氣進口突破16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超過44%。成品油資源已過剩,每年需要出口較大規模的汽油和柴油。近兩年,隨著國內多套大煉化裝置的投產,有機化學品和合成材料凈進口在下降,2021年,凈進口量下降明顯。2021年,有機化學品進口量同比下降13.7%,出口量同比增長30.1%,凈進口量4200.8萬噸,同比下降26.4%;合成材料進口量同比下降18%,出口量同比增長68.1%,凈進口量2820.9萬噸,同比下降39.1%。2021年,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占整體營業收入的比重已超過18%。
目前,我國石化行業發展勢頭仍不錯:一是“十三五”期間行業進行了一輪較為明顯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嚴格環保和安全監督及危化品搬遷行動,淘汰了大量的低端過剩產能,化肥、純堿、氯堿等產能相對過剩較為嚴重子行業產業環境大為改觀;二是“十三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持續推進改革,放開了原油進口和使用權的所有制限制,以及在成品油零售、化工產品投資等領域取消了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此外,一批龍頭企業崛起,無論在產能規模、產品檔次,還是在資本投入、科技研發等方面都具有了較強的實力,一批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也在加快成長。
盡管規模很大,進步明顯,但目前我國石化行業整體來看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能源資源短缺帶來的產業安全問題,油氣、硫黃、鉀肥等對外依存度很高,容易受到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二是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我國煉油一次產能超過9億噸,但加工量剛剛突破7億噸,產能利用率近幾年基本都在80%以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一些原來過剩行業仍存在反彈風險。三是大而不強的問題,這也是產業目前最主要的矛盾。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高端產品方面和美歐日還有不小的差距,一些領域如工業軟件、高端裝備和特種材料方面存在卡脖子的風險和短板,尤其是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國際環境下,需要加快追趕。四是在國際化投資和經營方面還存在不足,一些企業走出去取得一些成果,但還缺少足夠的經驗積累,國際貿易競爭也愈發激烈,關稅壁壘在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體系下總體控制尚好,但非關稅壁壘增多。六是作為耗能產業,國家雙碳目標和行動,將對行業部分高耗能產品發展帶來制約。
從發展前景看,未來10年我國石化行業仍有很大潛力。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從國家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來看,未來10年我國GDP仍將保持在較快合理增長區間,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進消費升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高速軌道交通、大飛機、汽車輕量化、生物醫藥等,對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特種橡膠、聚氨酯彈性體、高端合纖材料、先進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環保材料等提供了大量需求。初步預計,未來十年我國石化行業增速將比前十年有所放緩,但總體仍將保持年均3%左右的穩定增長。(范敏)
(作者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