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能耗雙控和“雙碳”目標背景下,能源清潔替代、能源消費電能替代、車輛節能和燃油替代加速發展,原油加工過程成品油產率將逐年下降,減油增化趨勢明顯。
“到2025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千萬噸級煉油產能占比55%左右,產能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逐步優化,技術裝備實力進一步增強,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煉油產能能效原則上達到基準水平、優于標桿水平的超過30%。”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日前發布的《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再次明確并強調了煉油行業10億噸產能紅線。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能耗雙控和“雙碳”目標背景下,能源清潔替代、能源消費電能替代、車輛節能和燃油替代加速發展,原油加工過程成品油產率將逐年下降,減油增化趨勢明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指出,未來石油材料化、減油增化和以化為主的深度煉化一體化將成為煉化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3年內凈增空間不足億噸
當前,我國千萬噸及以上煉廠增至32家,煉油總產能達到9.2億噸/年,首次躍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煉化行業供應仍處于產能投放周期,煉油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王能全預計,今年中國煉油產能或將增加至9.8億噸,有可能在2024年提前達到10億噸大關。這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預測基本一致,該預測意味著,未來不到3年的凈增空間不足1億噸。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謝朝剛此前表示,長期看,我國煉油能力正處于新一輪較快增長周期,2025年將突破10億大關,未來過剩問題將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隨著發動機技術發展,以及各大汽車廠商紛紛布局新能源汽車,成品油消費需求也將進一步下降。
國務院此前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到2025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在石油需求減弱和石油消費碳達峰雙重考慮下,新發布的《意見》意味著給煉油行業再上‘緊箍咒’。”一位煉化行業資深人士解釋,“相當于給行業發展劃定指標‘天花板’,在計劃和指導下才能穩步有序發展。”
落后產能加速淘汰
在“限定10億噸年產能”和“2025年千萬噸級煉油產能達到55%占比”目標下,煉油行業高質量發展組合拳到底該怎么打?
“總體看,設定一定的目標數值,旨在提高大煉化比率,加速淘汰落后產能。但具體操作還要看各地的‘打法’,即如何根據煉化產業特點進行關停和淘汰。”隆眾資訊成品油分析師李彥說,“未來淘汰落后小產能裝置的執行力度或將比以往更大。”
根據《意見》,各地要依法依規推動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有序淘汰退出。
招商銀行研究院相關研報顯示,現階段看,已獲批的在建項目預計新增原油加工能力接近1.5億噸,超額約5000萬噸。由于新建項目均已通過國家審批,整體規模較大且新裝置具備技術優勢,取消或縮減可能性不大。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為落實《意見》要求,淘汰落后小產能裝置的執行力度將比以往更為嚴格。基于國家和地方可能為后續產業升級保留一定規模指標的考慮,預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淘汰規模將達到1億噸左右,行業將進入加速洗牌、產能升級的關鍵階段。其中,山東作為地煉最集中地區,煉油企業整合和淘汰將持續加速。
不宜全面減油增化
當前,我國基礎石油化工原料及高端化工品存在自給能力不足的問題,相應的化工原料產能亟待提升。因此,石化行業產能整體呈現出供需結構性錯配的格局,減油增化空間很大。
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相關研究表示,未來煉廠從煉油向化工轉型不僅是單純的產品結構調整,還是向中下游基礎有機化工方向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過程。但在減油增化趨勢下,基礎化工原料也迎來擴能高峰期,產能過剩危機預計將逐步浮現。“全面過剩,或將成為行業未來五年的主基調。”
對于如何應對減油增化帶來的新問題、新危機,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明豐表示,應清楚認識到,當前市場缺乏的是高端化學品,需要大量進口。但煉廠當前要轉型的高端化學品生產技術,我國并未全面掌握,技術引進可能性也在逐漸降低。所以,應采用適當的節奏開展減油增化工作,不宜全面減油增化,還要特別重視新技術的研發投入。
“煉油行業要很好地生存,必須有的放矢,明白誰該轉、怎么轉,不斷提高技術,因地制宜,作好整體部署。”李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