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馬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發光體,構建了基于小分子量磷光染料的摻雜純有機近紅外室溫磷光(NIR RTP)體系,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室溫磷光(RTP)材料具有比熒光更長的壽命和更大的Stokes位移,這類有機“夜明珠”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近年來,研究者使用多種策略設計了多樣的純有機RTP材料。長波長發光通常通過拓展共軛實現,這類分子溶解度較差,合成和純化等過程都較為困難。對于RTP來說,Stokes位移的優勢也會因單重態-三重態能級差減小而降低。同時,稠環芳烴有致癌的可能性且難以降解。除此之外,小分子是否能有長波長發射也成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科學挑戰。
近期,該團隊利用硫代羰基化合物內稟的低能量激發態以及輔助的吸電子基團協同的策略,開發了一種具有近紅外室溫磷光發射的單環小分子體系。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預測了設計染料分子的性質,成功合成了兩個此類分子(PTmEst和PTmCN),并研究了其基本光物理性質,同時使用聚合物作為基質以賦予其RTP性能。結果顯示,吸電子基團成功輔助了硫原子高能量孤對電子的n→π*躍遷,發光體的最大發射波長為750 nm,Stokes位移為15485 cm-1(403 nm),而分子量僅為162。該研究為小分子實現近紅外室溫磷光提供了一種有趣的策略。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