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專家來了!”
這是現場人員與周偉達
最常用的招呼方式
在海底管道焊接領域
周偉達用17年時間
從一名維修電工
成長為焊接專家
完成了令人驚嘆的跨界突圍
逆 襲
跨越語言鴻溝
2009年的渤海灣碼頭上
21歲的周偉達緊攥著
沾滿油漬的筆記本
在法國專家與翻譯的對話間隙
飛快記錄著
面對全英文的SATURNAX
自動焊設備圖紙
這個高中肄業的青年
選擇用最笨拙的方式突圍
——將專業詞典“焊”在手中
把控制箱當作床鋪
“ ECU(電子控制單元)不是天書,是等著被破解的密碼。 ”周偉達默默給自己打氣。
在焊接艙42℃的高溫里
周偉達正全身心投入到
設備資料的翻譯中
為了能方便記憶
他獨創出“圖形記憶法”
將設備參數與波形圖
轉化為視覺符號
三個月后
當法國工程師驚訝地發現
這個中國小伙
竟然能精準預判焊機故障時
周偉達的筆記本已寫滿237頁
密密麻麻的“焊接密碼”
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鉆研
讓他在2019年尼日利亞項目中
僅憑設備異響就判斷出送絲機構
0.3毫米的齒輪偏差
及時避免了設備損毀
從此,外籍團隊對他的稱呼
從“達專家”升級為
“Doctor Zhou”
鏖 戰
巧思破難題
在“深海一號”二期海管項目的
20寸115公里
超大壁厚混輸海管鋪設中
首次采用大壁厚主線
全自動焊焊接工藝
24小時不停機的
高強度作業
加上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
讓本就基體老化的自動焊設備
不堪重負
時常發生高溫報警、宕機等問題
嚴重影響了海底管道鋪設效率
很多技術專家建議
必須停焊更換核心模塊
“工期等不起,成本也等不起?!敝軅ミ_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周偉達帶領團隊
在甲板上搭建臨時實驗室
現場制作空氣干燥過濾器
和氣體流量調節閥
通過對空氣進行干燥處理
和流量控制
解決了空氣冷卻帶來的
冷凝水析出問題
改造出首臺“焊機呼吸器”
這套完全自主的冷卻方案
使ECU設備的箱體溫度下降了
10℃左右
在保障焊接質量的情況下
先后2次刷新單日海管鋪設紀錄
為項目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破 冰
構建自主
自動焊技術體系
長期以來
國外廠家對自動焊關鍵技術
實行壟斷
國內很難獲得自動焊技術的
系統學習和培訓
技術積累一方面來自
現場技術人員的不斷實踐和摸索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
當年那個跟在外籍專家后面
虛心求教的 "少年" 周偉達的
積累和總結
走進“海洋石油201”船培訓艙
墻上掛著周偉達手繪的
"自動焊故障樹狀圖"
這個從2013年
開始構建的技術體系
如今已發展成為涵蓋設備管理
工藝標準、人才培養的
立體網絡
他首創的“三階九步”培訓法
將晦澀的焊接參數轉化為
可視化的“焊接心電圖”
為“海洋石油201”船
“海洋石油202”船
“藍疆”船等主作業船舶
培養了25名自動焊技術骨干
為自動焊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深遠的影響
在于技術標準的重構
他牽頭為自動焊
量身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文件
包括《海管施工自動焊
維護保養細則》
《自動焊設備操作指導手冊》等
十幾套技術文件
保證了自動焊的管理和技術
可復制推廣、可迭代升級
讓我國在海底管道自動焊領域
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