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指出,但今天造成原油市場供需失衡的原因,卻是由于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的強勁需求,進而推升價格上漲。中印兩國的經濟快速起飛,人們對電力、汽車和消費品的需求大幅增長,成為對石油進口最重要的兩大國。來自美國府能源政策研究基金會的經濟學家LawrenceGoldstein認為,這是歷史上全球首見以需求為導火線的能源沖擊。
分析師對于未來油價的預測各有說法,有些認為明年油價將回檔至75美元甚至更低,有些則大膽預估將攀上120美元。無論如何,市場顯然沒有人提到10年前的每桶20美元的價位。這意味著,消費者現在得勒緊褲帶,迎接一個高能源成本的時代了。
油價今年的漲幅為56%,而在這10年來漲幅高達365%。隨著中、印兩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而因為購買汽車和移居至城市里的人口數增加,在未來20年對于原油的需求預估將增長2倍。隨著油價飆漲,全球經濟體正邁向一個未知的命運。目前看來似乎不甚嚴重,但多久后危機會開始引爆,沒有人知道。國際能源署(IEA)的首席經濟學家FatihBirol就表示,油價漲太兇,終將影響每一個人,不管是消費者或是石油業。
現在的石油距離其歷史上通貨膨脹的高點并不遠,在1980年4月伊朗革命后,當時時油價格躍升至相當于今天每桶101.70美元的價位。但在二十世紀中,全球經濟轉向現代化,石油廉價而且產量豐富。舉例來說,整個90年代平均油價每桶只有20美元。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的董事LindaZ.Cook表示,能源的需求,正以一種前所未見的增長速度增加,供應量趕不上如此龐大的需求,這正是造成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 (星島環球網)
而談到石油需求,更不能忽視亞洲的一個新興經濟體:中國。在過去十年里,這個擁有龐大土地和人口的共產國家,漸漸轉型成為全球的經濟巨頭之一,自1990年代以來,以每年10%驚人的增長速度迅速茁壯,使將近3億人口擺脫貧困,也因而成為一個主要的能源消耗大國,石油的需求自從1980年來增加了3倍,使得這個曾自給自足的國家,變成一個凈石油進口國。另外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的印度,和中國一樣,經濟快速起飛,帶動人民消費生活提升。這兩個亞洲巨人正在逐漸扭轉整個能源世界的平衡。如今,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只及美國的1/3,也就是平均每天需要全世界石油量的1/4。到了2030年,中國和印度將比美、日兩國進口的石油更多。
不僅亞洲地區,美國對于大車和大房子的喜好也推升了石油需求,而歐洲地區則早已設法透過高額石油稅制來減少石油消費量,鼓勵小型車和公共交通工具,但美國顯然仍留在原地。美國在1990初期石油消耗量大約為每日1700萬桶,到今天已經變成了2100萬桶,更造成原油市場緊張。而如果中國、印度每人平均消耗石油量和美國相同,全世界一天的石油消耗量將超過2億桶(目前只有8500萬桶),沒有專家認為產量將足以應付這么如此龐大的需求。更確切的說,全球的石油需求預估在2030年前將提升到每日1.15億桶,產量將無法滿足需求。而且目前油田不足,任何產地來源中斷的消息如颶風、恐怖攻擊,在人民毫無防備之下,都將推升油價至新高點,
對于石油公司來說,高漲的油價不得不讓他們開始瘋狂的尋找新的油田。在過去油價低的1990年代,許多主要的石油企業都斥資數十億增加產量。不過麻煩的是這些開采過程耗時耗力,也導致成本提高,以鉆油平臺的成本舉例,過去幾年來基本的設備價格已增長兩倍。
同時受到波斯灣地區的緊張因素,以及過去幾年來的伊拉克戰爭、墨西哥發生的毀滅性颶風、委內瑞拉產油困難、尼日利亞的暴力事件頻傳等,這些地緣政治因素造成了油價波動的主要原因。最近9周來,油價已經從每桶75美元飆到95美元。
法國巴黎銀行紐約的資深能源分析師ThomasBentz表示,過去每桶50美元的行情已不復見,直到供應產能耗盡,油價才會停止上漲,不過目前看來仍未發生。至于什么時候會發生呢?業界資深人士指出,油價未來不見得會繼續漲下去,如果美國或中國,甚至兩國同時經濟開始走弱,將會造成油價大幅整理。的確,這在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發生過,當時全球食油價格下跌近一半,在幾個月內油價從20美元跌到僅剩10美元。
但是石油市場的供需基本法則,并不會有所變動。許多分析師預估100美元的重要心理關卡將在未來幾周被突破,人們對于100美元的價格似乎比60或70美元來得安心。這就好像在足球賽的最后幾分鐘,人們在場外呼喊鼓噪著加油聲,等待最后一刻來臨后,散場回家去。
--來源:星島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