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業貿易組織煤氣化技術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里,中國建成了近20個煤炭氣化廠,其產品可被用于生產塑料和藥物等多種產品。這些新建工廠采用了通用電氣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等企業開發出來的技術。
現在,西方化工企業也紛紛開始在中國建設煤化工廠。今年Celanese Corp.旗下的一個工廠建成投產,該廠以煤炭為原料生產用于涂料和食品甜味劑的化工產品。陶氏化學公司與中國能源企業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了“煤變塑料”研究。礦業公司英美資源集團也考慮在華上馬煤化工項目。而普萊克斯(Praxair Inc.)等化學工業的供應商則在競相與這些新建煤化工廠開展業務往來。Synthesis Energy Systems Inc.是一家建造煤炭氣化廠的公司,其首席執行長兼總裁蒂莫西維爾說,煤化工業在中國大有可為。
在中國建設自己的煤化工項目是西方公司保持住其競爭優勢的一條途徑。過去十年中,歐洲和北美化工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被亞洲競爭對手所搶占,目前亞洲的化工產品需求正在迅猛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一直在協調各方力量建設中國自己的煤化工產業,以便降低中國對進口天然氣日益嚴重的依賴。利用中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來生產化工產品和塑料,這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制造業──的壯大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來源。這些新建工廠還使煙塵污染嚴重的老化工廠得以“下崗”,那些老化工廠造成的城市污染使政府背上了惡名。
煤炭氣化技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出現。這種技術利用高溫、高壓破壞煤炭的分子鍵,生成氣體,并將其重新組合成各種各樣的燃料和化學品。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通過煤炭氣化為飛機提供燃料。中國利用氣化煤生產化肥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是直到天然氣和石油的價格大幅上漲之后,全球化學工業才有了開展煤炭氣化業務的動力。
北美擁有豐富的煤炭儲量,這也促進了當地煤炭氣化廠的興建。但是人們擔心煤炭氣化項目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這些項目的推進因此遇到了阻力。在所有的石化燃料中,煤炭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尤其大,而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普林斯頓環境研究院的研究工程師埃里克?拉森(Eric Larson)說,采用煤炭氣化技術生產化工產品比直接燃燒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要少,但仍比燃燒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