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13日訊
煤焦油:必須走深加工路線煤焦油是焦炭生產的副產品。隨著國內焦炭產量的增長,煤焦油的產量也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大中型煤焦油加工企業43家,加工能力533萬噸/年,其中加工能力10萬噸/年以上的企業25家。現在全國在建煤焦油加工能力425萬噸、擬建377萬噸,未來幾年國內煤焦油加工能力將可能達到1300萬噸/年。與國外焦油加工企業相比,我國焦油加工業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加工深度普遍很低。10萬噸/年規模的焦油加工企業進行二次深加工的不足50%,產品品種僅40種左右,而國外煤焦油加工的產品品種已達140多種。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焦油加工單套裝置能力要求在10萬噸/年以上。這就要求原料供應地至少要有200萬噸/年以上的焦炭加工能力。所以,在原料產地建廠或是有實力的焦化企業向煤焦油深加工方向發展,是最符合國內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甲醇:必須走大型化路線我國傳統煤化工合成氣線路主要是通過合成氣制氮肥和部分甲醇下游有機化工產品。隨著原油價格的高漲,煤化工下游產品甲醇和二甲醚作為首選替代燃料,地位日益重要。隨著甲醇下游產品用途的不斷擴展,甲醇市場需求量急劇增加。國內甲醇消費量從1999年的261.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666.2萬噸,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目前,國內甲醇企業需要改進的有提高技術、降低能耗、靠近資源地建廠等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規模問題。我國目前甲醇生產企業規模主要在5萬至20萬噸/年,而國外甲醇廠裝置能力一般在年50萬至80萬噸/年,超大規模的已達到150萬至180萬噸/年。煤液化:必須走成熟工藝路線煤液化項目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項目,投資巨大,面臨油價下跌、煤炭緊缺、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等種種可控與不可控風險,社會爭議比較大。因此,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并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選擇一條成熟的工藝路線至關重要。目前,國際上已開發出的煤加氫液化工藝有10多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德國的IGOR工藝、日本的NEDOL工藝、美國的HTI工藝。3種工藝中,比較成熟可靠的煤加氫液化工藝的是德國的IGOR工藝,其轉化率能達到97%。本稿由中國化工網www.chemnet.com.cn整理
2001年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啟動了煤制油項目,計劃5至10年內在內蒙古、山西、陜西、云南建設基地。目前已批準啟動的項目有2項,即神華集團和寧煤集團的煤制油項目。神華集團的項目建設總規模500萬噸/年油品,總投資245億元,年用煤970萬噸,一期工程將于2010年建成投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投資巨大的煤變油項目成功與否,關鍵就看建成后其工藝能否保證正常生產。電石:必須走環保路線近年來,我國電石生產能力遞增速度為4%,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隨著國內PVC價格走高和國際油價的居高不下,電石法生產PVC利潤空間增大,帶動電石原料需求快速升溫。但電石生產是高能耗、高污染行業。2006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依法加強高耗能高污染PVC項目治理整頓建議》,提出要嚴格遵守國家法規,加大行業整頓力度,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鑒于此,應徹底關閉和淘汰1萬噸/年以下的電石爐、開放式電石爐、排放不達標電石爐;嚴控新上電石項目,并在某些地區禁止新建電石生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