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內,連續“擲”出大手筆。9月6日,繼前一天審批核準了25個軌道交通和鐵路干線項目后,國家發改委又審批通過了13處公路工程項目和7處港口工程項目。另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國家發改委昨日審核通過的公路總長度超過了2000公里。
“目的再明確不過:就是為了穩定經濟增速,防止中國經濟出現快速下滑。”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同時,通過此舉,給市場各方帶來決策層維穩的信心和決心。”
據記者粗略統計,本次獲批的公路項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包括云南、新疆、西藏、甘肅、青海、河北和湖南等省。其中,僅新疆就有兩處公路項目獲批。13條獲批公路項目中,杭州(紅墾)至金華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全長151公里)成為惟一一處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公路項目。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中西部地區對交通進行改善確有必要。”區域經濟專家徐長樂此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因為,通過交通條件的改善,可促進區域內經濟要素的流通,提高相關的銷量,并最終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而城鎮化本就是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
事實上,今年7月公布的《“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也稱,“‘十二五’時期,要從完善區際交通網絡、建設城際快速網絡、強化城市公共交通、推進農村交通建設、發展綜合交通樞紐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全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綜合交通網絡,發揮運輸的整體優勢和集約效能。”宋頌興認為,中西部相關城市確實應進一步改進交通網絡,“但更重要的是項目獲批的時間節點:在經濟增速確定下滑無疑的情況下,確實有一定必要通過‘鐵公基’項目來刺激經濟,達到之前決策層‘穩增長’的目的。尤其是,目前的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消費和出口實際上都未完全好轉”。
據中國政府網早前的消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年5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表示,要根據形勢變化加大預調微調力度。溫家寶強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
“可以預計,這些項目上馬后,可帶動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水泥和建材等的消費。”宋頌興說,“不過,在項目通過已成既定事實的情況下,應避免2009年出現的后遺癥:投資過熱、進一步的產能過剩和地方過分舉債導致現今若隱若現的‘破產’危機。”
他建議,一方面,要放緩項目正式開工的進度,盡量不同時開工建設,以避免為了最新的“鐵公基”項目而造成的鋼鐵、水泥等產業短期內的進一步產能擴充;另一方面,要適當改變在基礎設施項目中政府主導的格局,按“新36條”和與其有關細則的要求,確實打破“玻璃門”和“彈簧門”,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這些項目建設中,“這不僅可緩解地方政府的地方債危機,還可盤活民間資本”;最后,甚至可用政策文件的形式,徹底防范落后產能或已淘汰產能的復活。
除了公路項目,國家發改委昨日還通過了多處港口工程的審核。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如廣州、福建和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