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以來,國內鄰二甲苯(OX)價格穩步上漲,10月上旬達到每噸11000元,效益喜人。然而,國內最大OX生產商——揚子石化生產經營部市場服務科科長閔凱卻憂心忡忡。
近年來,由于OX和下游苯酐價格長期倒掛,國內苯酐企業經營慘淡,許多企業紛紛對裝置進行改造,重新采用已淘汰10多年的萘法工藝來生產苯酐。讓閔凱憂慮的就是,萘法工藝如果卷土重來,未來OX或將被苯酐行業所拋棄,這將會對OX生產企業造成巨大沖擊。而這種憂慮近年來在OX行業甚為普遍,且日漸加重。
“面包賣不過面粉,現在銷售又這么困難,苯酐企業怎么能夠存活!”閔凱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年初至今,面臨高成本與低需求的兩難境地,苯酐工廠只能選擇停車或減產來規避虧損。今年上半年,國內苯酐行業開工率最低時甚至不足50%。
據閔凱介紹,超過90%的OX用于生產苯酐,OX與苯酐可謂息息相關。目前,國內OX生產企業主要有揚子石化、吉林石化、齊魯石化、鎮海煉化、金陵石化等10余家企業,大多隸屬中石化和中石油,總年產能約為81萬噸。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OX生產國,其中揚子石化多年來OX產量穩居國內第一,約占國內總產能的30%。
1990年之前,我國的苯酐生產主要采用萘法工藝。隨著OX法工藝由國外引入國內,萘法工藝原料不足、成本高、能耗高、污染大等弊端日益突出,而OX工藝憑借原料豐富、成本低廉、能耗低、收率高等優勢迅速一統江湖,結束了工業萘長達40多年作為苯酐原料的歷史,OX法獲得了在苯酐原料陣地的壟斷地位。2000年之后,國內苯酐生產企業幾乎全部采用OX法工藝,并形成OX—苯酐—增塑劑的產業鏈發展模式,萘法苯酐銷聲匿跡。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交通、電子、航空業的迅猛發展,苯酐下游產品用量不斷增加,苯酐行業得到迅猛發展。由于苯酐裝置投資少,見效快,許多企業一哄而上,導致苯酐產能嚴重過剩。從2006年至2012年年初,我國苯酐年產能由134萬噸猛增到214萬噸,增長60%。我國苯酐產能和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然而,同期OX年產能由53萬噸增長81萬噸,增長53%,產能增長幅度遠低于苯酐。國內出現了苯酐產能過剩而OX產能不足的尷尬局面,超過50%的OX需要從國外進口。二者產能失衡持續加劇,苯酐話語權不斷下降,行業競爭加劇,利潤逐年下降。
2009年以來,在OX—苯酐—增塑劑產業鏈中,由于OX和苯酐價格長期倒掛,苯酐企業連年虧損,只有具備完全產業鏈的企業以增塑劑效益來補貼苯酐才能勉強維持。
然而,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國內經濟下行,造成皮革、橡膠、制膜等終端產品消費量嚴重下滑,增塑劑消費量明顯萎縮,苯酐銷售困難,成為推倒產業鏈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具備完全產業鏈的企業尚能以增塑劑效益來補貼苯酐,勉強生存,而許多單純的苯酐生產廠則難以度日,南京的宏誠化工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該公司經理崔敏告訴記者,2009年企業開始虧損,今年上半年虧損嚴重時,每生產一噸苯酐,企業就虧損約1100元,去年一年虧損了近500萬元,對于一個小化工企業來說,實在難以生存。
為了求得生存,進入2012年,國內苯酐企業開始轉為萘法工藝,已經被市場拋棄10多年的萘法工藝卷土重來。
工業萘受房地產行業影響較大。從去年開始,由于房地產市場持續收緊,減水劑需求受到抑制,作為減水劑主要原料的工業萘資源過剩,市場價格從2010年的高位一路下滑,跌幅超過40%。2010年之前,工業萘價格和OX價格相差無幾。在工業萘價格大幅下滑的同時,OX價格卻保持著10%以上的增速。業內人士透露,按照目前市場價格測算,萘法較OX法生產苯酐每噸有3000元成本優勢,如果采用萘法生產,OX企業非但不虧,每噸還能盈利上千元,天壤之別令企業轉悲為喜。萘法改造很快成為業內共識。
“不改造,企業就沒辦法生存,據我知道,國內一半以上的企業都在進行改造,還有很多企業都是在悄悄地進行改造。”崔敏告訴記者,自己的企業也即將進行改造。截至目前,國內山東宏信、石家莊白龍等數套裝置已經完成改造。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國內將有40萬噸年產能完成改造,屆時將減少OX消費量30萬噸至100萬噸。這意味著,高昂的OX正逐漸被市場所拋棄,對于OX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噩夢。
然而,由于國內工業萘產量有限,而且一旦房地產市場復蘇,工業萘價格上漲,OX工藝又會凸顯優勢。業內人士預測,未來或將是萘法和OX法工藝共存,這樣苯酐企業才能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