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國內企業才如夢初醒,自己被來自美國的各種炒作信息蒙蔽,被迫購買了大量高價商品。12月5日,北京石油交易所的燃料油交易平臺正式上線,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具備政府和央企雙重背景燃料油現貨交易平臺,其宗旨就是爭奪定價權,改變中國需求的價格不斷被國際炒家左右的局面。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之所以選擇燃料油,是因為燃料油的進口權比較開放,尚未被大企業壟斷,爭奪話語權更實際。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具備各種優勢,但要改變目前的價格形成機制,北京方面尚需時日。
需求定價權
2012年12月初,有著中石油、中化股份和中海石油投資控股公司三大石油央企股東背景的北京石油交易所正式推出燃料油現貨交易平臺,此前該所已經進行了一年籌備,并在國內建立了20多個倉儲基地。燃料油是指原油經蒸餾提取有用物質后,而留下的黑色黏稠殘余物,可以用于航海和航空以及陶瓷加工等高耗能產業的燃料。
北京石油交易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據該交易所的統計,中國有十幾萬家企業需求燃料油,每年的需求量為6000萬噸,占中國石油總需求的十分之一。
據記者了解,在燃料油現貨交易領域,在部分省市有非官方的交易平臺在運營,但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多數客戶只是零買零賣,未能形成交易規模和價格形成的話語權。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交易也因為交易品種和央企的參與度有限,并不活躍。
業內人士表示,北京燃料油交易平臺擁有政府和央企的雙重背景,具備克服上述問題的優勢。該所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化國際和中國船舶燃料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明確表示參與交易。按照計劃,“平臺上線第一年,預計交易量不會低于500億元,第二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屆時,交易量將達到全國需求的20%。”交易數據顯示,在該交易平臺推出后的五個工作日的交易量達到64542噸。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能源需求將繼續加大,把能源技術和合作模式放在中國的意義更為重要。這有助于市場的培養,更有助于形成我們的核心能力。”與德國能源署合作的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對記者表示。
不過對于話語權的建立,分析人士表示這需要一個過程,不僅要依托中國的強勁需求,更需要時間去改變現有的價格形成習慣,“改變既有的定價格局要比建設一個交易平臺難。”
目前國內使用最廣泛的定價基準是金銀島與第三方價格形成機構普氏合作推出的普氏價格信息,其定價樣本主要采自新加坡和芝加哥的現貨供應商。
“現在形成的價格方式已經很穩定,特別是山東等地的貿易商普遍使用普氏定價,想一時改變很困難。”金銀島能源分析師張永凱表示,“目前,在國內有關燃料油交易的平臺上海和大連都有,但是還沒有形成價格主導。”
應對價格圍剿
在大宗商品領域,中國需求曾經屢次遭遇圍剿和“算計”。以大豆為例,今年夏天美國官方不斷發布與天氣和產量相關的信息,市場預期大豆一定會嚴重減產,許多中國企業都大量購進大豆,以備后期生產使用,大豆價格隨之從今年年初的1150美分/蒲式耳左右,最高上漲至8月底的1700美分/蒲式耳。但實際上美國官方現在也承認大豆減產并不嚴重,近期價格大都又下調到1490美分/蒲式耳左右。
“雖然,并不能判斷說是美國政府做虛假信息推漲大豆價格,但是,很明顯,有人在炒作芝加哥大豆期貨漲價的氛圍。”一位來自央企的人士告訴記者,與大豆類似的現象在其他大宗商品領域也屢見不鮮。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研究人士處了解到,目前的石油價格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被國際游資炒作出來的。
“如果交易中心設在中國,這種受外界信息影響的空間就比較小,而且,很多信息都是中國國內可以左右的。所以,我們一直建議開放中國的交易平臺,或者讓芝加哥的賣家們參考一下中國的交易平臺價格。”上述央企人士表示。
此外,“現在把交易平臺設在中國,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我們可以使用中國的法律進行管理。”北京石油交易所負責人吳汝川向記者表示。
目前,石油交易中,多數使用賣家協議,即適用賣方國家的法律進行合同規范和索賠。“這讓中國人非常不適應,一旦發生糾紛,我們也很難找到熟悉對方法律的合適的律師。”上述央企人士表示,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涉及長途海運,交易時間一旦受到影響,每天都會產生十幾萬元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