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1 復雜油氣成藏分子地球化學示蹤技術獲重要突破
中國石油在復雜油氣成藏分子地球化學示蹤技術方面獲得重要突破,解決了我國深層超深層、碳酸鹽巖和非常規等主要油氣勘探領域油氣性質預測及富集分布規律認識的難題,為準確定量評價多源生烴成藏潛力、動態示蹤油氣“生、運、聚”及成藏次生變化過程和有效預測主要勘探層系及其烴類流體性質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項研究形成藿烷和甾烷單體分子及其同位素示源、含氮化合物示蹤、單體包裹體成分定年和金剛烷示成藏次生變化4項技術系列,獲得12項國家發明專利。這項研究建立的相應評價參數體系,有效解決了高過成熟階段干酪根降解、原油及殘留瀝青裂解成氣和復雜油氣運聚成藏期次等成藏要素的判識問題,在海相巖溶礁灘儲層多期供烴成藏及晚期調整改造定型,庫車深層晚期大規模生氣、供氣和聚氣機制,頁巖氣和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豐度、近源充注及持續成藏等理論研究,以及三大勘探領域的油氣發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復雜油氣成藏分子地球化學示蹤技術的突破,有力推動了我國地質實驗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地球化學從族群參數到單體分子指標的精細化判識、從靜態檢測到動態示蹤的量化判識的轉變,使我國的分子地球化學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2 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理論技術突破助推高石梯—磨溪氣區重大發現
中國石油在海相碳酸鹽巖大油氣田勘探理論認識與勘探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進展。這項研究構建起以源巖滯留液態烴高過成熟階段規模成氣、順層及層間巖溶作用機理、油氣藏集群式分布模式為核心的成藏理論,創建了以縫洞儲層量化描述、儲層與流體識別為核心的勘探技術,擴大了碳酸鹽巖資源潛力,推動勘探深度與勘探范圍大幅度增加,大大提高了儲層預測精度與探井成功率。這項理論技術應用于川中古隆起震旦—寒武系勘探,落實了有利儲層分布范圍與風險探井井位;在高石1井震旦系燈影組獲得重大發現,燈二段日產氣上百萬立方米,評價勘探部署多口探井層層見氣,試氣井口口高產。2012年磨溪構造寒武系龍王廟組再獲歷史性突破,已完成的3井5層試氣,單井平均測試日產氣上百萬立方米。
這些理論和技術的創新發展與規模應用,有力推動勘探形成了塔中、哈拉哈塘與古城、安岳與龍崗、靖邊西等6個規模儲量區,實現了海相碳酸鹽巖的突破發現與規模增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3 低壓超低滲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突破強力支撐“西部大慶”建設
為加快鄂爾多斯盆地豐富的低壓超低滲油氣資源開發,通過專項攻關,中國石油創新形成了低壓超低滲油氣藏勘探開發理論技術系列,提出了敞流淺水三角州、深水砂質碎屑流等沉積新模式,打破了內陸湖盆中部難以形成大油田的常規地質認識,指導勘探發現姬源、華慶大油田。這項研究發展了超低滲油藏多相非達西滲流理論;研發出超低滲油藏單井產量評價和注水開發動態預測技術,預測精度由70%提高到90%;形成超低滲儲層測井產能快速預測評價系統,產能預測符合率提高15%以上;創新形成超低滲裂縫性油藏精細描述技術、精細分層超前溫和注水技術,以及油藏整體調剖工藝技術,油藏水驅波及體積提高7%、采收率提高1.5%,儲量水驅動用程度提高10%;研發形成致密非均質氣藏富集區篩選及井位優選配套技術,超低滲油氣藏水平井開發井網及井眼軌跡設計、動態跟蹤預測技術,油氣藏水平井規模有效開發技術,超低滲油氣藏水平井多簇、多段、多縫壓裂系列技術,創新了地面工藝技術和標準化建設模式。
這個技術系列有力支撐了長慶油田快速上產和“西部大慶”建設,油田年均油氣當量凈增500萬噸,2012年年產油氣4500萬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4 超深層超高壓凝析氣藏開發技術突破開辟油氣開發新領域
迪那2氣田是塔里木盆地繼克拉2之后發現的最大氣田,屬鹽下高陡構造,儲層埋藏深達5000米,地層壓力高達106兆帕。經過持續技術攻關,超深層超高壓低滲裂縫性凝析氣藏高效開發技術系列取得重大突破,開辟了油氣開發新領域。
這項研究研發形成裂縫綜合評價及預測配套技術,稀井網條件下帶裂縫、低孔特低滲氣藏精細建模技術,帶裂縫應力敏感性凝析氣藏井底壓力計算、數值試井及產能評價技術,低滲裂縫超高壓凝析氣藏鉆完井技術,超深、超高壓凝析氣藏有纜測試配套工藝技術;首次在國內引入雙管式射孔槍概念,研發出直徑127毫米的高溫超高壓全通徑射孔器及配套工具,設計并合成了適合超級13鉻油管的高溫酸化緩蝕劑,建立了高壓凝析氣標準處理工藝。
這個技術系列的形成與應用,不僅保障了迪那2氣田的高效開發,而且為后續超深高壓氣田尤其是大北、克深等氣田的開發和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為西氣東輸工程的平穩運行提供了氣源保障。
5 復雜山地高密度寬方位地震技術突破支撐柴達木盆地億噸級油田發現
有著“世界級地震勘探難題”之稱的柴達木盆地英雄嶺地區,具有低降速帶巨厚、地表沖溝及縫洞極其發育、構造變形強烈等地質特點,造成有效波能量弱、原始地震資料信噪比極低、地震資料成像難度極大等地震勘探瓶頸問題。中國石油研發的復雜山地高密度寬方位三維地震技術,首次獲得詳細的地震資料及清晰的反射波偏移成像,為發現英東億噸級油田提供了技術支撐。
復雜山地高密度寬方位三維地震技術在“野外組合與室內高覆蓋聯合壓噪”重要理念指導下,采用野外組合與室內疊加聯合壓噪思路,堅持初至時間誤差小于有效信號周期四分之一、線距滿足無混
疊假頻、有效信號高截頻衰減小于3分貝三項基本原則,發展了基于高精度地理信息的復雜山地非規則三維地震采集實施技術、山地高效實施技術、基于淺層標志面綜合靜校正技術和以疊前噪聲壓制為核心的三維地震數據配套處理技術。
復雜山地高密度寬方位三維地震技術采用最高468次的高覆蓋次數、高炮道密度(是普通山地三維覆蓋密度的5倍)、24條接收線和橫縱比達到0.7以上的多線接收的寬方位觀測系統,獲得高質量的偏移成像數據體,有效落實了英東一號構造,為英東億噸級油田的發現提供了技術支撐。
6 超深井鉆井技術裝備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中國石油在“新疆大慶”和川渝天然氣基地建設中,面對近7000米超深井鉆井難題,組織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現場試驗,取得鉆井關鍵技術裝備重大突破,形成超深井鉆井技術、裝備系列,大大縮短建井周期,加快了油田建設步伐。
井身結構優化簡化技術解決了超深井鉆井中縱向壓力層系多、巨厚礫石層和高壓鹽水層等情況同時存在的難題,有效提升復雜地質條件下鉆達目的層的能力。有機鹽、抗高溫鉆井液和新型油基鉆井液的突破,解決了超深井大段泥巖縮頸、鹽膏層蠕變等難題,大幅度減少了井下復雜事故。自動垂直鉆井技術解決了高陡構造防斜打快技術難題。氣體欠平衡鉆井技術顯著提升超深井上部地層鉆井效率和深層油氣發現率。高效破巖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超深井下部地層鉆井速度,縮短了鉆井周期。大溫差固井技術有效提高深井長封固段固井質量,延長了井筒壽命。控壓鉆井技術解決了超深井窄密度窗口難題。ZJ—5850型8000米鉆機研制成功,既降低了鉆井成本,又滿足了生產安全需要。
7 自主研發的成像測井裝備形成系列實現規模應用
這項研究研制出微電阻率掃描、陣列感應等系列成像測井儀器,配合精細成像處理和解釋技術,形成裝備技術系列,實現規模化應用,為日益復雜的油氣勘探開發地層評價提供重要技術手段。
微電阻率掃描儀器實現自適應密封極板、大動態范圍電阻率測量等關鍵技術突破,電阻率測量動態范圍達到1萬歐姆米,耐溫耐壓指標提升到175攝氏度/140兆帕,2012年在塔里木油田7000米深井中成功應用。陣列感應儀器實現高可靠線圈系工藝、快速合成聚焦處理等技術突破,全面取代雙感應測井儀器,成為長慶油田低孔低滲儲層飽和度快速定量評價的利器。陣列側向儀器形成軟硬結合聚焦監控、多頻混合納伏級小信號檢測等創新技術,可提供0.3米縱向分辨率的地層徑向電阻率信息,使中國石油成為世界上第二家擁有這項技術的公司。通過統一高速傳輸接口,陣列感應與常規儀器、微電阻率掃描與陣列聲波儀器快速組合,大幅度提高測井效率、節約勘探開發作業成本。自主研制的系列成像測井裝備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目前已經形成批量制造能力,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截至2012年年底,240套成像測井儀器在長慶、青海和塔里木等10多個油田推廣應用,完成測井作業6800多井次,使油氣層識別準確率平均提高5%。目前,這套儀器已經在俄羅斯、加拿大等7個國家推廣應用。
8 高鋼級高壓大口徑長輸管道技術和裝備國產化支撐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全線貫通
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二線管線設計全長4800公里、壓力12兆帕、管徑1219毫米、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中國石油通過專項攻關,實現X80高強度管線鋼管、管道關鍵技術與裝備國產化,支撐西氣東輸二線工程2012年年底成功建成,使中國石油成為世界油氣管道建設行業的領跑者。
自主創新推動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材料國產化,攻克X80鋼管斷裂控制技術,成功開發出抗大變形焊管,實現中國大口徑長距離天然氣管道在材料科學、輸送工藝和工程建設技術三個方面的重大技術進步,形成工作壓力12兆帕的X80高鋼級長輸管道工程系列技術;首次全面實現X80高強度管線鋼管新產品國產化,產品和標準形成系列,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節約直接工程投資100多億元;首批2臺(套)20兆瓦級電驅壓縮機組研制成功,開始工業性應用試驗;首臺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研制成功,首批30臺套40英寸、48英寸600磅級和900磅級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新產品研制成功,在西氣東輸二線、三線等工程中規模應用,大大降低工程建設投資,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9 自主研發的加氫裂化催化劑取得成功并實現工業應用
加氫裂化技術以餾分油為原料,可生產硫含量小于10μg/g的國Ⅴ清潔柴油、3號航空噴氣燃料,其加氫裂化尾油可作為乙烯裂解和生產潤滑油基礎油的優質原料。
加氫裂化催化劑是加氫裂化技術的關鍵。加氫裂化催化劑需要具有加氫、裂化和異構化的多重功能,以實現產品分布的靈活調整。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單位攻克DAY分子篩有機配位法改性、DQ—35分子篩超濃體系法合成、載體材料復配和加氫裂化催化劑制備等關鍵技術,解決了催化劑加氫和裂化的雙功能協同難題,成功開發出活性穩定性好、中油選擇性高和異構性能強的加氫裂化催化劑(PHC—03),實現保證目的產品質量和靈活調整產品分布的雙重目標,填補了中國石油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2年5月,加氫裂化催化劑(PHC—03)在大慶石化公司12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實現首次工業應用試驗,投料17個小時即生產出合格產品,實現開車一次成功。截至12月底,加氫裂化催化劑已經應用200多天,累計加工常壓、減壓蠟油等原料70多萬噸,液體產品收率達到99.37%,產品質量全部達到標準要求。加氫裂化催化劑(PHC—03)在中油選擇性、異構裂化能力和降低裝置能耗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同比柴油和航空噴氣燃料收率提高約3%,柴油凝點降低5攝氏度以上,加氫裂化尾油BMCI值降低2個單位。
10 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國產化大型乙烯工業裝置一次開車成功
經過多年持續攻關,中國石油自主開發出大型乙烯工業化成套技術,成功應用到大慶石化120萬噸/年乙烯改擴建工程龍頭項目——年產60萬噸新建乙烯裝置,并于2012年10月5日生產出合格產品。這標志著依靠自主開發的成套技術建設的我國首套國產化大型乙烯工業裝置一次開車成功。
乙烯裝置是石油化工中最為復雜的裝置,裝置工藝流程長,操作條件苛刻且變化范圍大,操作壓力覆蓋負壓至12兆帕,溫度上至1200攝氏度(裂解爐)下至零下170攝氏度(冷箱),設備臺數多,建設材料品種規格多。開發出的大型乙烯成套技術,解決了急冷系統大量非確定石油餾分的表達、裂解爐區裂解氣及超高壓蒸汽管系的熱膨脹所造成的應力計算、氫氣等量子氣體二元交互作用參數等多個技術難題,建立了功能強大的碳二加氫和碳三加氫反應模型,取得裂解技術、電介質技術和冷箱技術等多項重大關鍵技術突破。新建乙烯裝置主要設備以投資計算國產化率高達83%,以設備臺數計算國產化率為95%,形成完整的成套技術。開發出的大型液體裂解爐具備投用條件,將進一步提高乙烯裝置設備國產化率。大慶石化乙烯裝置開車成功打破長期以來國外公司在乙烯領域的技術壟斷,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大幅度提升中國石油在乙烯技術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