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國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在越來越寬松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發展速度在國際上都名列前茅。中國石化行業與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帶來的聯動效應已經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確立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思路,明確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中國將進一步推動對內對外的改革開放,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這將對中國的石化行業推進結構調整、擴大開放力度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與市場和資源的多元平衡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擴大開放將會給石化行業帶來哪些利好?行業對國家的開放政策又有哪些期待?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①擴大開放迎接新挑戰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國內問題如果只局限在國內尋求解決之道,這條路是非常復雜的;而如果放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解決之道,這樣的路就越走越寬。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不能缺少了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構建。”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這樣認為。
而具體到石化行業來講,改革開放帶來的結果,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將單一的用戶市場變成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首先是“請進來”,外資的進入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先進的技術、產品和管理經驗,同時也激發了中國市場的競爭活力;其次是“走出去”,在中國生產的廉價質優的化工品在世界各地受到青睞的同時,中國的石化企業也邁出了海外并購、投資的腳步。
油氣進口是我國能源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建設中的中緬原油管道馬德島一百二十萬立方米儲罐。(CFP 供圖)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部主任、國際交流與外企委員會秘書長龐廣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效應凸顯出來,產業面臨的環境和形勢變得更加復雜,我們在規劃自身發展的時候,只考慮中國本土的情況已經遠遠不夠了。無論是從資源的合理配置,還是優化市場布局,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劃與合作來講,全球化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已經成為中國石化行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決定性因素。”
采訪中,萬華化學、浙江龍盛、渤海化工、湖北宜化等國內化工企業的負責人也向記者表達了一致的看法: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國內基礎化工產業發展的空間已經不大,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一些大宗產品產能過剩嚴重,同時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也不再允許我們在規模上大幅擴張。另外,歐洲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產品出口受阻。因此到海外尋找新的資源和市場空間已經提到了許多企業的議事日程上。而在走向一個全新市場的過程中,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并存,這一方面需要我們深入地了解海外市場的形勢;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政府給予企業更加開放和寬松的政策,支持企業“走出去”。
采訪中,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國內企業都表達了同樣觀點,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發達國家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及時明確了下一步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通過頂層設計引領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做法,順應了國際發展的新潮流,不僅有利于中國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規則的制定,更有利于推動我國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②多舉措推進開放走向深入
《決定》明確指出,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擴大內陸沿邊開放3個方面的改革意見,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點。龐廣廉認為,《決定》提出的改革意見以及負面清單、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具體措施,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將使我國石化行業改革開放之路更加寬廣。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馬小芳認為,放寬投資準入,首先是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2013版的負面清單也隨之發布,這標志著我國對外資的管理一直采用的正面清單模式開始由“正”轉“負”,具有開創意義。其次是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創,同時也帶來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中國應通過具體舉措,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謀求中國經濟在國際產業布局中由低端向高端逐漸轉移,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11月18日,中國-匈牙利人民友誼貢獻獎首次頒獎儀式在布達佩斯舉行。由于萬華集團收購匈牙利寶司德化工公司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增進了兩國的友誼,萬華博蘇化學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丁建生(右一)榮獲中國-匈牙利人民友誼貢獻獎。(萬華博蘇 供圖)
談到我國對外資管理由“正”轉“負”,龐廣廉也表示,這種做法是我國外資管理體制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一直以來,我國對外商投資的管理采取的是由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制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正面清單模式,目錄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其中鼓勵投資的化工行業項目十分有限,大大限制了外商投資的范圍。而采用負面清單的模式,由政府給出一個不允許投資的行業清單,而未列入清單的就是開放的,這種“非禁止即開放”做法符合國際慣例,可以大大簡化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管理程序,充分體現了投資便利化與放寬投資準入的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具有開創性意義。
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決定也是備受化工企業歡迎的一項改革舉措。對此,雅保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胡效東表示:“我們在進入中國初期就在外高橋保稅區建立了一家獨資的貿易企業,我們對于上海自由貿易區充滿期待。”但同時他也指出:“目前看來,自貿區的政策更多的傾向于金融創新,對于傳統工業的扶持并不是很明顯。其實化工行業同樣也涉及到服務創新和貿易創新,一些很小的政策問題可能對于我們的業務運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新形勢下,管理部門不應再照搬原來的做法和思路。另外,隨著自貿區公司登記制度的試點改革,企業原本要做的一系列登記注冊年檢手續將會簡化,但具體怎么簡化、如何辦理,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共同協調。”
北京一家化工貿易企業的業務經理向記者表示,上海自貿區的設立為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帶來更多便利。簡化海關報關手續減少了貨物中轉的時間,減少可能因處理不善造成滯納金的行為,有助于企業在貨物的質押及其銷售環節上提高效率。在金融方面,上海自貿區將加快人民幣產品創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開放,逐步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逐步取消外匯管制以及給予企業有限離岸地位等舉措,這些都會給化工品的進出口貿易企業帶來更多的便利。
除了華東和華南等地的自貿區外,擴大內陸沿邊開放也為我國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甘肅省一家石化企業的負責人認為:“與經濟發達的東部相比,我們這些西部地區的化工企業雖然占有資源優勢,但在銷售市場上卻處于劣勢。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推進為我們開辟新的發展機會,有助于西部的化工企業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競爭優勢,我們可以更多地參與中亞的市場競爭,在中亞市場上分享和復制我們幾十年的市場經驗,謀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③“請進來”的大門敞得更開
35年前,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打開,吸引大批的石油和化工跨國企業到中國投資,許多化工外企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長達30年以上。特別是近幾年,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國際知名的大公司加速將業務中心向中國轉移,像巴斯夫、拜耳、沙特基礎工業公司、雅保等公司還將代表了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技術研發中心建在中國,這充分表明了他們在中國發展石化產業的信心。但隨著中國對環境和資源保護力度的增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制約因素的顯現,外資化工企業在中國發展也同樣面臨著新挑戰,一些公司也開始考慮另辟蹊徑到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謀求發展。
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特別強調了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和可預期,這無疑是給在華外企吃了一顆定心丸,堅定了他們在華發展的信心。
在日常的工作中,龐廣廉接觸到石化行業的許多外企高管。他告訴記者,對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而言,實行國民待遇、保持外資政策穩定、簡政放權一直以來都是在華外企公司所期盼的。而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是契合了新形勢下石化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
“統一的內外資法律法規和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外資政策,將有助于我們在中國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胡效東這樣告訴記者,“進入中國市場20多年來,雅保不斷加強本地化生產,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也更加緊密,在中國戰略轉型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未來業務的發展重點將緊緊圍繞中國市場需求變化來展開。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外資政策的穩定性將帶給我們更大的投資信心。除了統一的法律法規之外,轉型階段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操作實踐和透明度都非常重要。”
杜邦、道康寧、拜耳等外企的代表也提到:“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一個開放的市場,對于化學品的監管也應更多地符合國際慣例,簡政放權、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統一內外政策,對穩定外企在華投資的信心十分必要,希望中國能為外企發展提供一個更加開放、有序的平臺。”
“政策法規明確以后,重要的還是要落實。我們希望看到切實有效的改革,看到審批管理程序的簡化和效率的提高,我們也理解在過渡階段必然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困難,法規不可能細化到規定出所有實際運營中各類企業的業務細節,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在這些方面進行合理的理解和解釋。任何的法規只有執行到位了,才能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胡效東再次提到了他對改革開放新舉措以及落實到位的期待。
④“走出去”的道路更通暢
如果說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的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訊息對于外企起到的是穩定軍心的作用,那么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則是擂響了出征的戰鼓。
縱觀世界上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石油和化工企業,無一不是在全球范圍內統籌資源配置、優化市場布局和提高運營效率。對于處于后來者的中國石化行業,我們“走出去”的步伐遠遠落后于“請進來”。“中國化工行業海外布局的大幕才剛剛拉開。此次中央提出的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對外投資的限制、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等政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上耕耘注入了新的動力。”龐廣廉表示。
據中國石油經濟研究院的專家介紹,從2002年起中國石油企業開啟了海外并購之路,中國企業的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逐年增加,2012年達到了9200萬噸,對緩解油氣進口依賴、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走出去”的意義遠不止于對海外資源的獲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帶來世界經濟調整,中國一些有實力的化工企業審時度勢,從危機中尋找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萬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匈牙利寶司德化工公司的收購、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染料巨頭德司達的收購,成為我國化工企業海外并購的典范。海外收購使得這兩家化工企業從國內的龍頭企業躍升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不僅擴大了他們的海外業務,也對我國化工產業從低端向高端轉移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龐廣廉告訴記者,希望在政策指引和支持下,我國有更多的化工企業能通過并購和投資躋身世界舞臺,提高自身技術水平、企業規模、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走出去”的潮流已經不可阻擋,政府在推進“走出去”戰略時,關鍵是要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對外投資的各種限制,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對此,《決定》提出了允許企業和個人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海外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允許創新方式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這充分體現了國家支持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政策導向。”馬小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