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山東天弘化學項目中心控制室,技術人員正通過信息系統對生產設備進行實時監控。 (本報記者 李文峰 攝)
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社交網絡……這些炙手可熱的新技術正在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重大的變革。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不僅重塑了一個全新的商業環境,而且加速了從信息采集到業務決策的過程,這給石化行業傳統的運營模式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想真正增強中國石化產業的競爭力,打造出一流的石化企業,除了要著力淘汰落后、轉型升級、調整結構和技術創新外,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提升運營效率已經成為一個嶄新且強有力的手段,信息化對于石化產業的提升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
去年8月份,工信部已發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在去年底北京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產業支撐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而今年我國將發布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基本要求和實施指南,完成國家標準立項,推動形成國際標準,并在各省市和重點行業選擇500家企業開展貫標試點。信息化的大潮已經勢不可當。
實現高效運營
信息化技術到底能給石化行業帶來什么?它又是如何在是石化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研發等各個環節發揮作用的?當你走進SAP中國商業同略會的現場,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變得清晰而明確。
不久前北京舉辦的SAP中國商業同略會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展示體驗區,記者見到了SAP石化行業首席專家孫敦圣。在他看來,目前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都在增加。這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首先來自于原料和能源價格的波動,其次是全球化趨勢以及需求向新興國家的轉移所帶的管理風險,再有就是世界各國不斷加強的法律法規對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帶來的風險。如何應對和化解這些風險?孫敦圣認為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將是首選。
孫敦圣所在的SAP(思愛普)公司是國際上著名的企業ERP系統和商務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其軟件產品應用的領域涉及27個行業,客戶多達11萬家。石化行業中也是其中重要的用戶,世界石油化工百強中有97%的企業采用了SAP軟件進行企業管理,中國500強中的20多家石化企業中也有50%的企業采用了SAP的產品。孫敦圣認為,成熟的管理軟件提高了石化企業的人財物的利用效率,在提升企業運營效能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管理管理,重要的不是‘管’而是‘理’。”孫敦圣強調說。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企業的老總整天陷在事務性的工作中,不停地開會、聽匯報、簽字、處理突發事件,他又怎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考慮企業長遠的發展戰略。而如果能運用好現代化的管理軟件,企業就可以將各個部門的單獨的行為集合起來,計算機將各種紛繁復雜的數據加工匯總成簡單明了的信息,企業的管理人員藉此就可以實時地了解企業各方面的運營狀況,并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和決策,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而更多地挖掘各方潛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
埃森哲大中華區能源業董事總經理鄧赟也表示:“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能源行業也毫不例外地開啟了數字化的進程。其實,能源行業本身就是一個由工程師和科學家主導的領域,他們善于運用精湛的學科能力獲取事實和數據,進而有理有據地得出結論,制定決策。而當能源企業進入大數據時代后,這些企業卻面臨著新的困境,他們所處的市場環境日益復雜,海量的信息和數據讓決策者無所適從。”
以智能油田為例,鄧赟解釋了為什么新技術的應用反而會讓決策者感到困惑。智能油田大量采用新型傳感器和高清監視器,通過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應用,控制中心獲取的數據迅猛增長,面對零散的、孤立的、毫無生機的一堆數據,企業的運營者和決策者不是更加自信了,反而變得無所適從。這也就是能源企業在大數據時代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最大困惑。
“如果不去破解這種數字化之惑,能源企業就難以從新技術的巨額投入中獲得理想回報,更不用說通過數據分析取得市場競爭的先機了。”鄧赟表示,“破解這一困境的最佳手段就是利用信息集成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幫助企業提高運營效率。對企業而言,高效的運營帶給企業的是高利潤。”
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 旭之表示,隨著工程設計進入三維、3D打 印、模塊化以及數字化時代,EPC行業的 項目管理,包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也 跨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上述這四個時代 標志,再加上“云”的大平臺和高度的軟件集成,從技術手段上大幅提升了工程設計 的質量和精準性,從而確保采購可根據設 計需求對材料進行更精確的統計以及對材 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可對施工圖紙設 計的進行系統自動糾錯,減少碰撞和返 工,實現無錯化施工。數字一體化貫穿了 EPC項目管理全過程后,對于節約項目投 資、縮短工程項目周期、提升項目質量都 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目前,惠生工程已實 施了項目管理平臺,數字化設計平 臺、Smartplant Material(Mairian)采購 系統等項目,在EPC項目管理數字一體化 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兩化融合提速
工信部部長苗圩曾經指出,目前我國處在工業化進程中,正趕上了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必須走以兩化融合為重要內涵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兩化融合,有利于我們抓住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搶占新一輪產業革命發展的制高點。
在中國系統工程學會過程系統工程委員會主任楊友麒看來,我國提出的兩化融合概念具體到石化行業,實際上就相當于美國石化行業實施的智能過程制造(Smart Process Manufacturing,SPM)項目。
楊友麒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暴發之初,為了挽救和振興美國的制造業,美國科學基金會出面勾畫了一個國家級工程虛擬組織來開發智能過程制造的路線圖,特別邀請了來自石化行業、信息化技術行業和相關大學的頂級專家,共同研討了如何實施智能過程制造項目。2011年6月2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卡內基梅龍大學宣布啟動先進制造合伙計劃;同一天,智能制造領導同盟公布了實施21世紀智能制造報告,提出了SPM路線圖。幾年過去,SPM計劃成就了美國人重振制造業的夢想。
“從2010年起,我國制造業的產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大國。但同樣是創造了1.95多萬億美元的產值,在美國只用了1150萬從業人員,而在中國這樣的產值卻是1億人創造的。而且,同樣產值的內涵方面,波音飛機與皮鞋、襪子又有著天壤之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楊友麒表達了他對中國制造業的看法。他認為,在全球一體化已成大勢所趨的今天,中國的石化產業,想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強國之夢,必須運用好先進的信息化。
他進一步解釋說:“石化產業不僅門類繁多、產品多樣,而且是生產工藝復雜的過程工業,加之生產中產生的排放物種類多、數量大、毒性高。同時,化工產品在加工、貯存、使用和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有嚴格的監管才能有效避免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這就更需要對石化產品實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蹤與監控,如果缺少網絡信息技術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楊友麒也指出,從我國提出兩化融合的概念到今天,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在石化行業中,信息化技術在石化企業的普及率還很低,只有少數的大企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網絡平臺,占石化產業產值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很低。我國石化產業要正真實現信息化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無論是資源和市場日趨國際化的外部環境,還是增強我國石化產業的競爭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都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兩化融合對于我國石化行業的重要性,并加快實施的進程。”
嚴格控制風險
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提升石化企業運營管理效率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幫助企業規避風險。防患于未然是保障企業高效平穩運轉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對于石化行業這樣的過程工業而言,保證生產裝置安全、穩定、長周期、滿負荷、優質地運行,是企業獲取效益和利潤的基本保障。
楊友麒告述記者,在智能制造系統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風險預警功能。關鍵設備的運行周期有多長,零備件的使用壽命什么時候到期,哪些指標的變化意味著設備出現了異常狀況等等,所有這些都會通過在線檢測設備傳輸到監控中心,利用數學模式的計算,再形成不同級別的報警信號,并且及時地提供相應的處置方案指導,現場人員只要按照相關的指示進行相應的操作,就可以將事故扼殺在未萌階段。試想一下如果石化企業的安全隱患全部都能按照這樣的程序處理,還會有慘劇發生嗎?
風險控制不是一個狹義的概念,除了生產運行方面的,還體現在產品開發、銷售、運輸、使用以及廢棄后處理等各個階段。那么,信息技術又是如何在這方面發揮作用的呢?目前世界各國對于化學品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各國政府不斷地出臺化學品在最終消費品中應用的管理法規,而且世界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不一而同,如果一個化學品的生產企業對這些情況不了解,就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孫敦圣告訴記者,我國曾經有一批玩具出口美國,但由于鉛含量超標,而遭遇退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通過SAP的管理系統,這樣的風險完全可以規避掉。企業只要在在產品研發的信息管理系統中,實時收錄了國際上最新的關于化學品的管理法規,研發人員在產品開發之初,就能了解到哪些物質是被禁用或限用的,從而進行合規的研發,而不至于等到產品生產出來了或是到了銷售環節才發現,有些物質是不能用的。國際上的絕大多數的大的石化公司都已經采用了這種合規化的研發程序。
亞什蘭集團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多元化石化公司,在全球擁有80多家工廠,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銷售和生產。在亞什蘭的管理平臺上有一個存放著4萬個產品配方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亞什蘭的分支機構所分享。這樣就確保了在每一款新產品面世的時候,都能保證它是合規的。亞什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應用這種集成的研發方案,其產品的合規率提高了45%,新產品的上市時間縮短了55%,而新產品的開發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從而使產品的盈利性提高20%。記者了解到,除了亞什蘭以外,拜耳、贏創、漢高、CHEMETALL等公司也采用了同樣的產品研發信息管理系統。
支撐可持續發展
為了謀求可持續發展,一些大型的石化企業在中國本土完成擴張后,又將目光投向了海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石化企業的跨國經營已經成為常態,并購重組成為石化企業快速拓展業務的重要手段。但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開展業務,其難度和復雜程度可想而知,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復雜的并購和業務整合變得順暢和便捷。
萬華化學IT流程與信息化部的負責人王宗凱介紹說,近幾年萬華的業務拓展十分迅速,2013年萬華MDI的產能已經達到120萬噸,到2014年6月,裝置年產能將達到20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商。而隨著MDI產能的增長,產品鏈也越來越長,同時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特別是萬華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已經擴展了的世界范圍,不僅在匈牙利建有生產基地,在俄羅斯、荷蘭、美國、日本、中東等地還設有銷售公司。這些新的形勢讓萬華銷售業務的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縝密、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對公司業務進行精細化的管理,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浙江傳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部長黎春芳對上述觀點也表示了贊同。他認為,中國的化工企業如果想做大,特別是想要走出國門,實現資源和市場的國際化配置,就必須做好信息化的工作,在企業的業務擴張和國際化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或缺。
事實上,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我國一些大型的石化企業在信息化資源整合上已經先行一步,中石化、中石油、中國化工、上海華誼、云天化、鹽湖鉀肥等企業都已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網絡平臺,在兩化融合的新型現代化工業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信息化對于中國的石化企業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轉型的中國夢正在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促進作用。
圖為去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SAP中國商業同略會石化展示體驗區現場,SAP石化行業的專家與用戶在探討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石油化工行業的應用。 (本報記者 李聞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