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世界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經歷了從西方石油公司定價,到OPEC定價,再到由期貨交易所以石油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的自由市場定價模式的轉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體系,其定價機制也日趨成熟。目前,世界各國的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主要是市場競爭形成價格和國家定價兩種。
目前全球范圍主要的石油現貨市場有西北歐市場、地中海市場、加勒比海市場、新加坡市場和美國市場。全球范圍內主要的石油期貨市場包括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以及最近兩年興起的東京工業品交易所。
世界石油市場的格局決定了其定價機制。目前,國際市場原油貿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區的基準油為定價參考,以基準油在交貨或提單日前后某一段時間的現貨交易或期貨交易價格加上升貼水作為原油貿易的最終結算價格。期貨市場價格在國際石油定價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紐約、倫敦、新加坡全球三大石油市場,紐約商品交易所的WTI價格是其他兩個市場的風向標,OPEC的油價實際上也與WTI同向浮動。
我們不妨以美國為例來說明。目前,美國煉油廠所生產的成品油在國內外市場的售價完全由市場決定。美國國內有兩個有代表性的成品油現貨市場:一個是墨西哥灣和得克薩斯州地區,另一個是東海岸的油品消費地區。這兩個市場的油品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并隨著國際市場油價的波動而波動。但是,成品油的最終價格都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其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價視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美國政府還一直將維護石油安全作為國家戰略,并通過發布消息、調動國際資本等手段控制WTI價格,從而使得國際能源價格按照美國希望的方向浮動。
回顧我國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我國在1998年對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改變了單一政府定價的模式。通過這次改革,國內原油價格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成品油價格確立了與國際油價變化相適應,在政府調控下以市場形成為主的價格機制。2001年,原國家計委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主要內容是由單純依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加權平均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并擴大汽、柴油零售價格的浮動幅度,浮動幅度由5%擴大到8%。這個機制一直沿用至今。,
通過中外國家在石油價格定價機制比較發現,我國現行的“定價機制”盡管解決了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的基本接軌問題,但仍沒有實現定價機制與國際接軌,并在以下四個方面顯示了這一定價機制已不能適應我國油品市場的發展需要了。
第一,成品油調價時間滯后。現行國家確定的成品油零售中準價,是要在國際市場三地價格加權平均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作調整,價格調整的時滯容易引發市場投機行為,影響正常流通秩序。
第二,油價調整機制只是一種機械接軌。原油完全按照國際油價變動情況,成品油價格調整則有一個穩定的區間。這既忽視世界各地成品油銷售消費結構、習慣、季節變化及需求與國內市場不盡相同的事實,難以反映國內石油市場的供求變化,也使原油進價與成品油銷價不匹配,難以反映國內煉油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不利于產銷銜接。
第三,如何利用稅收手段調節石油企業利潤。目前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只有30%-40%左右,國內自產原油及成品油仍占大頭,石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卻往往“隨漲不隨落”。雖然國內油價低于多數國家水平,但這卻使得消費者感到了石油企業得到了不合理的高額利潤。
第四,如何爭取我國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話語權。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可以參與海外石油期貨交易的四大公司仍受證監會的嚴格監管(目前,四大公司只能做套期保值,不能從事期貨投機),加上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剛剛開始建設,我國在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中幾乎沒有發言權。因而,增強我國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話語權至關重要。
隨著中國進入重工業化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以及對能源需求的與日俱增,中國石油產品價格融入全球定價體系不僅迫在眉睫,而且是大勢所趨。為此,我們必須盡快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和勘探風險基金,建立石油期貨市場,在較短的時期內爭取掌握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另外,在探索實施彈性資源稅收、征收燃油稅等制度,以及讓消費者樂于承擔石油價格波動所帶來的必要代價的同時,應當讓國家得到該得的所有者收益。從長遠看,還要允許非國有經濟進入石油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推進整個石油市場運行機制的市場化,最終實現政府在價格形成機制中角色的根本轉變,從價格制定者轉向價格監管者。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