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作業的順利完成,不僅為該海管完整性評估和后期運營維護提供了詳細的檢測數據,也為海上油田高含垢、高含蠟的海底管道如何安全、科學清管提供了數據參考。
旅大4-2平臺至旅大10-1平臺油氣水混輸海管是一條長達13.6公里的長距離海底管線,于2004年投運,由于常年處于油氣水混輸狀態,海管內部存在管壁結垢、管道縮頸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該海管的輸送能力。然而,由于該海底管道內部沉積物信息不明,若采用傳統的漸進式通球方式進行清管作業,極易產生卡球或堵管的風險,影響上游油氣田的安全生產。
為解決這一難題,遼東作業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數字化技術手段,通過一系列技術研究及陸地實驗后,遼東作業公司決定對該海管實施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作業,以確定海管沉積垢及幾何特征點現狀,為該混輸海底管道的運維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器于2018年4月份從英國正式引入國內,并在中海石油技術檢測有限公司海管陸地實驗室開展環路測試,是數字化技術在海管完整性管理工作領域應用的成功案例。相比傳統泡沫測徑球而言,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器具有檢測精度更高、通過性更強的特點,特別適用于海上油田因高含垢、高含蠟等原因而無法實施幾何測徑的問題管線。”遼東作業公司裝備管理部經理張雷說。
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器的工作原理是在泡沫清管器的中心內置電子倉傳感器,通過數字技術將泡沫球體的壓縮情況轉換為管線的幾何變化信息,以實現對管道內沉積垢、沉積蠟及管道幾何特征點的數據采集。
11月5日,第一個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器在旅大4-2平臺發球筒發出,漸進式海管通球及內檢測作業正式拉開序幕。11月13日,最后一個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器順利到達旅大10-1平臺收球端。經外方技術人員檢查,智能泡沫電子幾何檢測器完好無損,檢測數據完整、有效。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