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是鈦白粉生產第一大國,但受技術水平制約,98%以上的產能還是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棄用的硫酸法工藝。圖為國內某大型硫酸法鈦白粉生產車間。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近日,疑因采用未經授權的杜邦氯化法鈦白法技術,攀枝花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鈦業公司董事長赴美洽談業務期間遭扣留一事,成了鈦白粉行業內近來議論的焦點話題。盡管此事至今撲朔迷離,但由此事所引發的鈦白粉行業核心技術問題,再次引起了業內的震動。
禍起杜邦氯化法機密技術?
鈦白粉行業內一位知情人士稱,攀枝花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鈦業公司董事長莊凱3個月前申請赴美簽證獲準。但到美國后,美方即將其扣留,并調查莊凱手提電腦里攜帶的資料,認定其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是竊取的。
據了解,莊凱系技術人員出身,本科畢業,現年49歲。他先后擔任過攀鋼(集團)公司設計院副院長、規劃處副處長、處長、投資處處長、規劃與投資處處長,攀枝花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鈦業公司經理(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級)。攀渝鈦業2006年通過董事會會議,莊凱成為總經理。攀鋼資產重組的過程中,鈦白粉產業成為攀鋼釩鈦三大主營業務之一,莊又被委以重任,擔綱攀鋼鈦業董事長。
熟悉美國法律的人士判斷:“如果中國公民在美被扣留三個月,基本上可推測出是刑事訴訟。”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起訴莊凱的正是美國杜邦。
作為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性能優異的白色顏料,鈦白粉的生產工藝分為硫酸法和氯化法兩種。氯化法與硫酸法相比,技術先進、流程短、工序少、勞動生產率高、三廢污染少;而且產品質量好、能耗低、經濟效益更佳。美國杜邦公司是氯化法生產鈦白粉的鼻祖,1959年率先實現工業化。迄今為止,全球成熟掌握鈦白氯化法工藝技術的不外乎杜邦、沙特科斯特(Cristal Global)、美國特諾(Tronox)、亨斯曼(Huntsman)和德國康諾斯(Kronos)幾家,但這些國際著名的氯化法鈦白粉工藝技術僅限于自己生產使用,一般不予轉讓,也不在中國合資合作建廠。中國企業只有通過技術咨詢公司來引進技術。
“在這些氯化法技術中,杜邦的技術無疑是全球最先進的。”中國涂料工業協會鈦白粉行業分會副秘書長鄧捷告訴記者,目前只有杜邦能利用品位低于60%的鈦礦,采用氯化法生產高品質鈦白粉,其技術至今不為其他公司所掌握。而其他公司的氯化法只能利用80%以上的高品位鈦礦。所以杜邦的成本是最低的。也正是掌握了這制勝的“殺手锏”,杜邦能一直穩坐全球鈦白粉行業老大的寶座。
國內鈦白粉企業十分渴望得到杜邦的氯化法技術。“杜邦的核心技術一直處于保密狀態,沒有申請專利。但是,在美國即便沒有申請專利,保密技術被他人拷貝模仿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2010年6月,攀鋼鈦業在重慶長壽化工園區舉行了隆重的10萬噸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奠基儀式。攀鋼鈦業自稱技術采購自美國一家名為波富門斯(USA Performance Technology,Inc)的技術咨詢公司。但是,該項目奠基后,至今沒有取得重大進展的消息。
記者在杜邦公司的網站上查到這樣一條消息:4月6日,杜邦對美國波富門斯公司提起控告,該公司被指控向杜邦的中國競爭對手出售有關鈦白粉的商業機密。杜邦稱美國波富門斯公司“不知通過何種方式”獲取了有關杜邦鈦白粉的生產機密。目前,美國加州北區的聯邦法院已經受理此案。杜邦旨在通過該次訴訟尋求“歸還所有被挪用的機密或商業秘密信息,并禁止使用或公布杜邦的專有信息”。杜邦表示不知其商業秘密是如何被盜竊的,“目前正在調查”。杜邦還要求美國波富門斯公司及其員工John Liu和Wer Liew賠償“相當于實際損失兩倍的金額”以及其他費用。
據一位在跨國公司長期從事法律事務方面工作的人士介紹,根據美國法律,如果引進技術的一方在明知技術咨詢公司提供的技術是竊取自其他公司的話,引進技術方100%也要被追究法律責任。
國內技術大多來自美咨詢公司
目前全球鈦白粉產能530萬噸左右。2010年,中國的鈦白粉生產能力達到220萬噸,總產量達到147萬噸,雙雙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鈦白粉生產國。令人尷尬的是,我國鈦白粉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同行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國內硫酸法工藝仍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2010年新增的近60萬噸鈦白粉產能,全部是硫酸法工藝。
國家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粉中心主任畢勝坦言,國內近70家鈦白粉生產廠家中,除錦州鈦業一家采用氯化法,其余全部都在使用落后的硫酸法,氯化法產品的產量2萬多噸,占總產量不足2%的份額。據海關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10月全國共進口鈦白粉近21萬噸,主要還是高端用途產品。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興華長期從事鈦白粉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和和項目管理工作,他表示,技術一直是中國發展氯化法鈦白粉工業的障礙。氯化法生產工藝涉及化工、冶金、材料、機械、控制、流體等多學科專業,其門檻高、投資大,技術水平、工藝流程和硫酸法相差懸殊,對生產技術、專用材料和設備的要求都非常苛刻。20世紀70年代,國家曾下決心進行氯化法技術的攻關,但一直未能突破。后來就傾向于引進技術,于是就有了錦州鈦業氯化法技術的引入。當時走的也是通過技術咨詢公司的途徑。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錦州鈦業的前身是錦州鐵合金集團公司,1986年獲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建設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隨后開始與國外聯系,尋求技術來源。一路問下來,幾乎家家都回答“不能轉讓”。經過反復論證和有關部門批準,錦州鐵合金集團公司決定通過技術咨詢和聯合設計方式引進技術。于是通過美國巴倫國際咨詢公司(BIC)引進了相關技術和十余家美國公司的500多臺套設備,好歹算是搭起一條生產線。由于引進技術不完整,工藝未完全掌握,一直不能實現連續生產。扛到1995年底,試車費用累計近3億元,加上項目啟動資金,光貸款利息就相當于每天砸進一輛桑塔納。磕磕絆絆20多年,錦州市、遼寧省和幾任化工部部長均關注支持。1997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自率隊現場考察。經過千辛萬苦一步步摸索和國產化配套,破解工藝難關,逐漸實現裝置聯動連續運行。2004年才首次實現達產和達效,2009年擴產至3萬噸,全部核心裝置實現國產化,建成了1.5萬噸產能的第二條生產線。
表面上看,錦州鈦業取得的成績似乎標志著中國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氯化法鈦白粉技術,但事實上并不樂觀。業內專家表示,從3萬噸向上擴規模不是簡單的擴產,還需要大量的技術攻關和突破。錦州鈦業目前正在新建的3萬噸生產線就遇到了難題,最終還是采取了和美國波富門斯公司合作的方式。另外,錦州鈦業與杜邦相比,毫無競爭力可言。一噸氯化法鈦白粉的生產成本比杜邦高出幾千元。
有了錦州鈦業的前車之鑒,眼下國內準備上馬氯化法的企業紛紛尋求從國外引進整套技術,希望一步到位。但由于掌握氯化法核心技術的巨頭們不轉讓技術,國內企業只能通過技術咨詢公司獲取技術,而選擇的技術咨詢公司又多數是美國公司。
據了解,國內氯化法鈦白粉在建項目有5個,其中錦州鈦業3萬噸、攀鋼鈦業10萬噸、云南新立6萬噸、河南興茂鈦業6萬噸、河南萬基10萬噸,總產能為35萬噸。進入可研階段的氯化法鈦白粉項目有河南佰利聯6萬噸等。其中錦州鈦業、攀鋼鈦業、河南佰利聯都從美國波富門斯公司引進技術;河南萬基從美國P&D公司引進;只有云南新立從德國鈦康公司引進。
徐興華說,從正在實施的工程項目來看,通過技術咨詢方式引進國外技術建設大型氯化法鈦白粉裝置具有諸多挑戰。氯化法鈦白粉長期被少數幾家生產商壟斷封鎖,國內對氯化法鈦白粉工藝、設備、材料、生產操作都比較生疏,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多種多樣,技術咨詢公司的技術與生產商的成熟技術相比,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目前項目的推進都比較慢。“云南新立是國內第一個上規模的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建了將近5年的時間,一直進展緩慢,至今沒能投產。”
“更重要的是,從技術咨詢公司引進氯化法技術的途徑還可能受到專利和法規的制約,存在很大風險。”徐興華說。
杜邦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幾年新興國家的同行對杜邦技術侵權的壓力越來越大。杜邦專門請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一位專家負責杜邦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很多技術咨詢公司的技術都是個別員工從杜邦公司帶出去的,是違法行為。盡管杜邦和員工簽訂過保密協議,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還是會有人經不住誘惑。
國內企業與杜邦博弈白熱化
對于這次莊凱被扣留事件,業內人士分析說,一方面攀鋼存在侵權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說明杜邦非常在意中國這塊大市場。一位鈦白粉企業負責人表示,他懷疑杜邦在中國的氯化法項目建不成,于是也不讓中國的企業建。
作為行業內老大,杜邦擁有氯化法鈦白粉產能約120萬噸,杜邦早已瞄準中國龐大而迅速增長的鈦白粉市場。2002年,杜邦瞄準中國市場,計劃在東營建一座年產能達20萬噸的氯化法鈦白粉工廠。2005年11月,杜邦與山東東營市政府正式簽署協議,在經濟開發區興建世界級的氯化法鈦白粉項目。總投資約6.4億美元,為杜邦在美國以外的最大單筆投資,也是山東省最大的外商獨資項目之一。2007年11月,原國家環保總局環評司通過該項目的環評。但迄今為止,該項目一直未能獲得國土資源部和發改委等部門的批準,處于擱淺狀態。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國內眾多鈦白粉廠家看來,杜邦當真落戶中國,無異于引狼入室,不少企業生存堪憂。明著以此為由反對不夠理直氣壯,“環保牌”便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時間,國內開始質疑杜邦東營項目所采用的低品位鈦礦和深井灌注處理放射性廢液是否存在污染隱患。連杜邦曾經擱淺、后異地而建的臺灣鈦白粉項目舊聞也被翻了出來。2008年,由國土資源部啟動第二次環評,專門針對地質方面的影響進行評估。金融危機過后,全球鈦白粉需求復蘇。杜邦鍥而不舍,繼續圍繞中國政府審批程序中提出的要求努力。公司據說還專門成立了團隊,開發與4萬億元刺激計劃相關的業務機會。杜邦公司表示,不放棄東營氯化法鈦白粉項目。
不過就杜邦在中國建廠的問題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利大于弊。
一位研究鈦白粉技術的人士表示,“國內鈦白粉企業本身在廢物處理上就有很大問題。杜邦深井灌注技術已經做了50年,全世界這么多工廠都沒問題,到中國就有問題了?國內鈦白粉廠的污染處理我見過,技術是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淘汰的硫酸法,污染很嚴重。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對整個行業是沒好處的,人家技術先進就應該積極引進。”
鄧捷也表示,從長遠看,杜邦在中國建廠是好事,因為到時必定會有人才的流動,等于替中國培養了各個級別的氯化法人才。“一開始可能會給中國同行帶來痛苦,但也是暫時的。如果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先進的技術,還談何發展壯大?”
莊凱事件給中國企業敲響警鐘
此次莊凱事件給希望引進技術的鈦白粉企業敲了一個不小的警鐘,記者將警示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要通過正規途徑引進技術。鄧捷指出,很多中國企業家的心態有些浮躁,總想走點兒捷徑、鉆點兒空子,這種僥幸心理不能有。引進技術一定要通過正規途徑。他同時表示,中國涂料協會目前正在積極地和國際上具備氯化法生產技術的生產企業進行多方面、多渠道的溝通,目前國際上有幾家氯化法鈦白粉企業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預計兩年之內,就會有正規技術途徑的氯化法鈦白粉技術進入中國。
二是要了解國外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做法。徐興華指出,引進技術的關鍵在于技術來源的合法性。目前能夠提供氯化法鈦白粉技術的基本上都是技術咨詢公司。這些咨詢公司掌握的技術由于其原始來源不同而有所差異。國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十分嚴格,法律法規比較完備。國外企業也十分重視自己專有技術的保護,對一些技術改進都申請專利,引進的技術不能侵犯別人的專利權。因此,在考察和選擇技術合作方時必須充分重視了解技術咨詢或服務商所擁有的技術的合法性。簽訂的技術咨詢(服務)合同中,技術提供方應承諾擁有全部知識產權。
錦州鈦業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掌握萬噸級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的企業。圖為業內專家和企業界人士正在觀看錦州鈦業氯化法鈦白粉工藝的沙盤模型。 (錦州鈦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