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中哈兩國簽訂協議,決定共同修建中哈天然氣管道南線項目。這將增加我國天然氣進口來源。(新華社 供圖)
8月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一組關于我國天然氣的數字:
7月份我國進口天然氣27億立方米,其中中亞天然氣12億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氣)15億立方米,進口總量同比增長102.4%。1~7月天然氣進口16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倍。
7月份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03億立方米,再創2月份以來新高,同比增長24.5%。1~7月天然氣消費734億立方米,增長21.5%。
7月份天然氣產量8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8%。1~7月份生產588億立方米,增長7.4%。
以上數字傳達了3個信息:一是國內天然氣消費持續增長;二是國內天然氣產量完全跟不上需求;三是成倍增長的進口天然氣正在解國內天然氣消費之需。
源源不斷進口氣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率團出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與當地共商能源合作大計。訪問期間,最有實質性的進展是,中哈天然氣管道南線項目開焊。
根據中哈兩國政府和企業間有關協議,兩國決定共同修建中哈天然氣管道南線項目。該項目始于哈曼格斯套州的別伊涅烏,到南哈薩克斯坦州的奇姆肯特,并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全長1475千米,設計年輸氣能力為100億立方米,可擴至每年150億立方米。南線項目將根據氣源供應情況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完成巴卓伊—奇姆肯特段管道以及巴佐依壓氣站,年輸氣能力達到60億立方米;第二階段完成別伊涅烏—巴卓伊段管道以及巴佐依壓氣站增容和卡拉奧杰克壓氣站建設,年輸氣能力達到100億立方米。計劃2013年3月通氣,2013年9月壓氣站投產。
此外,于土庫曼斯坦舉行的中土能源合作分委會第一次會議則披露,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現已建成投運并向國內供氣140億立方米,在阿姆河右岸和南約洛坦等地的天然氣合作項目也進展順利,天然氣購銷合同和貸款項目執行順利。到目前為止,中方企業累計投資已超過25億美元,為當地新增就業崗位1萬多個,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今年6月底建成的西氣東輸二線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資源的戰略通道。該工程西起新疆霍爾果斯,橫穿我國15個省區市,東到上海,南抵香港,管道總長8704千米,管道設計年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可穩定供氣30年以上。隨著西氣東輸二線全線建成投產,大量來自中亞的天然氣正在源源不斷輸入國內各省區市。記者從總部設在上海的西氣東輸管道公司獲悉,預計年內西氣東輸的輸氣能力將增加百億立方米。根據計劃,明年總輸氣能力還將有大幅提升。
據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副總經理王小平介紹,西氣東輸二線從去年開始輸送中亞天然氣,當年輸氣量為50億立方米,主要受益地區為北京、上海、江蘇、河南等;隨著今年西氣東輸二線輸氣量大幅提升,年內輸氣能力可增加100億立方米,總量達到150億立方米,與一線輸氣能力接近,屆時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等地的天然氣供應水平將顯著提升。
據了解,目前,天然氣消費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為24.3%,而我國僅為3.8%,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天然氣業務發展的市場空間十分巨大。據國家能源局預測,今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接近1100億立方米,消費量有望達到1300億立方米。雖然產量同比增長16%,但是全年國內天然氣缺口卻達200億立方米,而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市場缺口將達到900億立方米。
巨大的缺口也吸引了本土企業開展進口天然氣業務。最近有兩家中國公司宣布收購海外天然氣項目。8月10日,中投公司與法國蘇伊士燃氣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中投公司擬投資31.5億美元收購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旗下從事油氣勘探開發和生產業務的子公司30%的股權。而就在此前一天,中石化宣布以17.65億美元完成了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天然氣出口設施15%股權的收購。
西二線虧損達百億元
然而,氣可以提供,價格卻不隨行就市,這就是進口天然氣。
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一直偏低,這就造成了進口天然氣和國內天然氣價格嚴重倒掛。據了解,西氣東輸二線現在虧損至少100億元。
據了解,中亞天然氣與原油等產品掛鉤,并按照季度或者半年度來調整。假設在原油價格為每桶60美元的情況下,海外天然氣輸送到霍爾果斯的價格就要每立方米2.15元,如果加上管輸費,按照目前油價計算,倒掛為每立方米1.7元。西二線投產以來,中石油進口中亞天然氣114億立方米,虧損上百億元。
為了能爭取到能夠承受的價格,中國在天然氣進口談判中顯示出了空前的耐性。
據了解,早在1999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經和中國達成意向性的天然氣出口協議。按照中俄合作的協議,中國每年從東西伯利亞可以進口大約300億立方米天然氣,西西伯利亞大約380億,加起來是680億立方米,未來有可能還會增加。隨著全球變暖,凍土地帶可開發天然氣資源會越來越多,因此增加供應量的潛力非常巨大。但多年談判中,俄方一直堅持350美元/千立方米這個價格,與出口歐洲的價格保持一致。但對于中國來說,這樣高價格的天然氣,中國無論如何是接受不了的。經過長時間的對壘,俄方將天然氣井口的出廠價格降低到了250美元/千立方米。雖然價格降低至250美元,但若把天然氣輸到中國西部地區入境,再經過幾千千米輸送到東部地區,管道距離非常長,很可能造成東部市場用不起氣。
放開市場是關鍵
進行價格改革,理順進口氣價格倒掛的問題,使天然氣市場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這一呼吁已經在國內天然氣市場上回蕩多年了。
國內從2005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改革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及近期適當提高天然氣出廠價格的通知》時起,天然氣價格改革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上下游企業一直呼吁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接軌,但二者觀念存在差異。最大的分歧在于,下游認為,天然氣價格制定應具備更多靈活性,同時建立多元化市場主體,在產業鏈各環節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上游則強調,天然氣出廠價格要對接各區域市場氣價和原油價格,對產業鏈其他環節則不予提及。
有專家指出,天然氣價改遲遲不能突破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所謂老百姓的接受能力,而是壟斷企業不愿放棄既得利益。
最明顯的就是對管道的壟斷。
目前,主要干線長輸管道建設和運營均由3大石油公司把持。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倘若中石化在中石油所建管道沿線新發現氣田,后者往往不同意前者使用其管道輸氣或有限制條件地允許使用,若雙方協商不好,中石化就需要另修一條管道以保證氣能夠順利送出。同時,若某城市只由一條長輸管道送氣,下游企業就只能從該管道營運主體處購氣,完全沒有選擇自由。
進口LNG亦存在類似問題。目前,唯有3大石油公司被授權在沿海興建LNG接收站,堵死了下游企業尋求國外氣源的其他道路。早在2006年,新奧集團就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可自行進口LNG,但直至今日,這一進口權仍未兌現。
“雖然給了我們進口權,但實際運作到處壁壘。不讓你建接收碼頭,只能用3大石油公司的碼頭,但人家不給用,所以你的進口氣根本進不來。”新奧能源控股首席執行官張葉生表示。
有人形容,長輸管道就像高速公路,如果只能跑自己公司的汽車,就只發揮了最低效能。要想發揮最大作用,就是要讓大家都能走,收錢即可。
去年8月,中國城市燃氣協會曾組織上下游企業召開座談會,針對管道放開政策發表意見。會議剛開始,3大石油公司就迅速聯手,對管道放開建議不予正面回應,一度讓會議無法繼續。
中國能源網首席技術官韓曉平表示,不管怎樣,中國應該放開市場,自己開發。因為若要保證能源安全,則必須有自己的氣,如果沒有根本談不上安全。而放開市場、引入競爭,是解決政府定價缺陷和天然氣供應不足的最佳辦法,否則價改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今年6月投產的西氣東輸二線目前虧損已達百億元。圖為員工在西氣東輸二線湘潭站巡檢。 (呂中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