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有關專家在鄭州召開了《增產胺綠色生產技術及其新衍生物的開發與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技術在增產胺綠色生產技術及其新衍生物的開發與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增產胺生產工藝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尹飛虎看來,增產胺綠色生產技術有明顯創新,突破了傳統生產工藝污染大、成本高的技術難題,開發新的增產胺衍生物取得顯著進展和階段性成績。
據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李中賢研究員介紹, 增產胺綠色生產新工藝,具有較高的原子經濟性,增產胺季銨化衍生物,提高了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有望得到比增產胺活性更好、綜合性能更優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拓寬應用范圍。
“增產胺生產新工藝應用后,即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少了污染排放,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鄭州森永生物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增產胺通過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促進生長發育,具有明顯的增產和改善作物品質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化肥利用率,被稱為“奇跡之藥”,在減肥增效方面有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由于增產胺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大面積推廣使用。同時,由于增產胺水溶性較低,通常需制成鹽酸鹽、檸檬酸鹽使用,堿性條件下易分解,限制了其在一些堿性條件下的應用。
“當前,增產胺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烷基化-胺化法,胺化法,酰胺還原法和環氧乙烷開環法。這些方法普遍存在合成路線長、污染大、收率不高等問題。”李中賢說。
李中賢說,2022年,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承擔了河南省科學院重大科研項目聚焦項目“耕地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增產胺及其類似物的合成及應用研究”是其中課題之一。該中心與鄭州大學化學學院、鄭州森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鄭州農達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展增產胺合成路線、中試生產工藝、新衍生物設計合成、生物活性測試評價等研究,已獲得相關發明專利授權7件。
據介紹,自項目開展以來,研發團隊以3,4-二氯苯酚為原料,通過催化過程獲得增產胺,提高了產率,減少了污染排放。依據中間體衍生化法設計合成了系列增產胺季銨化衍生物,進行了生物活性評價,獲得了活性更好、應用范圍更寬的先導化合物。
“下一步,研發團隊將開展增產胺季銨化衍生物的性能及應用研究,開發增產胺的連續化生產工藝,進一步提高本質安全性,降低生產成本,促進推廣應用,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李中賢表示。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