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沈陽)化工高峰論壇會上,石化行業內的學者專家各抒己見,熱烈交流,為行業帶來了一場前沿思想碰撞的饕餮盛宴。 (本報記者 陶加 攝)
編者按 近年來,在政府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國石油化工行業有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緊密結合,在綠色化工領域相繼開展了重大基礎理論及實用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工業應用價值和應用前景的成果。綠色化工不僅為傳統石化行業的節能減排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讓石化行業在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快。
近日,在沈陽舉行的中國化工高峰論壇會上,來自國內石化行業的眾多著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在闡明石化行業綠色發展必然性的同時,結合石化行業各子行業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要通過新技術、新理念、新產業、新能源等多種新途徑發展綠色經濟。他們的觀點新穎,立意高遠,讓前沿的思想火花在這里碰撞,為石化行業踐行綠色經濟指明方向。在此,我們把專家的觀點和認識整理出來,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石化行業的綠色化發展。
發現新問題
譚天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生物煉制是以可再生生物資源為原料生產能源與化工產品的新型工業模式,由于其原料是碳水化合物,可省去石油煉制過程中投資浩大的氧化過程,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由于其原料可再生,我相信以生物煉制為核心加工手段的生物經濟,必將逐步替代以化學煉制為核心加工手段的石油經濟,成為今后能源的主干發展方向。
但是目前我國在發展生物質能源中最大的挑戰是開發非糧食生物煉制的原料,之前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很大顧慮在于用糧食做原料,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能源制造跟人爭糧的問題。今后我們將重點解決這個問題,更多關注糧食秸稈等非糧食原料的開發,這不僅對于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有利,同時非糧食農作物的深加工,還能提高農民收入,有助于新農村建設。
劉長令(沈陽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新農藥創制與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據我了解,目前國際上已注冊使用的農藥有效成分達600多種,制劑數千種,雖然這些農藥品種可以基本解決當前有害生物的治理問題,但在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長期使用農藥會誘導有害生物產生抗性;二是一些現有的農藥品種在植物體內吸收和傳導性較差,影響了其藥效的充分發揮;三是各國政府在立法等方面更為嚴格,以期控制和減少農藥對非靶標生物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潛在影響;四是在國際貿易往來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制定了更加苛刻的政策,特別是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爭取更多的農產品市場話語權,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安全、環保、經濟的綠色農藥新品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曹湘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高級顧問):
近年來,我國煉化產業在發展中,出現了原油資源利用效率節節上升、落后加工能力逐步淘汰、輕油收率不斷提高、“三廢”排放持續下降的可喜局面,煉化產業開拓了一條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
但是目前綠色化進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落后產能依然大量存在,小煉油(100萬噸/年以下)的生產能力總計達到4775萬噸/年;二次加工裝置渣油焦化加工能力快速增長,制約原油利用效率的提高;油品質量清潔化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大,汽油硫含量在全球前10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55位,柴油硫含量在全球前10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72位。
田間藥效試驗是綠色農藥新品種研發過程中眾多環節里的必經之路,前期大量研發、探索、篩選的工作最終都要接受藥效試驗的考驗,從而確定優質配方。圖為河北威遠生化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觀察試驗進展。(陳濤 提供)
引入新思路
何鳴元(中科院院士、石油化工科學研究所教授):
化石能源是指以石油、天然氣、煤為代表的含碳能源,實際上是一種化學能源。其能源利用原理主要是基于碳氧化為二氧化碳(也包括氫氧化為水)這一簡單的化學放熱反應,其能源利用過程包括碳資源加工、碳能源利用、使用后碳固定、碳循環。因此,我認為應基于這一全過程的規律引入新思路來考慮化石能源的增效和減排。
按這樣的思路可以認為,碳在能源利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種能量載體,其能源利用終結于二氧化碳的生成。我們不希望這一終結反應發生在能源利用之外的其他環節,例如能源加工等環節中。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碳在能源利用過程中碳化學鍵的各種演變,針對含碳能源的增效減排,提出碳原子經濟性這一新概念,探索實現碳原子經濟性的衡量以及優化。
研究碳原子經濟性的涵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定義碳原子經濟性指標衡量和比較碳原子效率,以催化反應代替化學計量反應,以最少的反應步驟制取目標產物,以最高的反應選擇性完成目標反應,以最少的碳排放實現目標反應,考核能源化工過程二氧化碳回收率。
我認為通過對化石能源利用過程中所涉及的碳科學基礎進行深入研究,可把握其碳化學鍵演變規律,促進碳化學循環,從而最終實現化石能源的增效減排。
劉長令:
綠色化學農藥的研發具有周期長、投資大、成功率低、風險高、競爭多等特點。一個新農藥品種的開發從研制到最終商品化通常需要合成和篩選至少14萬個化合物,耗費8~10年,耗資1.5億~2.6億美元,而且若一旦發現其不利于人類或環境,必須停止開發,前功盡棄,因此綠色農藥品種的開發風險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綠色農藥的研制應采用適合我國國情并行之有效的中間體衍生化思路。該思路優勢明顯:首先是成功率高,從第一個先導化合物的合成到新農藥品種,僅需合成數百至千個目標化合物;其次是開發的新品種結構新穎,安全高效,還易于獲得專利授權。
當然除了這種開發思路外,隨著人們對綠色農藥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需要眾多科研人員緊密的合作,尋找能夠快速研發出綠色農藥新品種的有效思路,而這也將是綠色農藥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金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煤的結構是一個多環的芳烴,它的結構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所以要實現其最大化利用,多聯產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通過多聯產,尋求不同的利用思路,把它的架構拆分好,梯級利用,實現高附加值利用。
比如,煤高溫氣化后產生的煤氣非常干凈,可以用來做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但在高溫過程中,其他可利用的成分就被全部裂解掉了。如果我們將溫度降低一些,在700℃以下進行熱解,這樣除了煤氣我們還可以得到苯、二甲苯。
再舉一個例子。一方面,我們把煤轉化成柴油,換算成汽車發動機的功率,1噸煤會有29.3GJ;另一個方面,我們把同樣量的煤用來發電,再把這個能量通過電機傳遞給電動車。將這兩者的實驗對比可得出,轉化為電能要比轉化為普通柴油的能源使用效率高一倍以上。因此,可以認為煤是不適合做燃燒用的,作為能源最好是發電。
煤化工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最大利用率、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假如我們把產品的附加值提高1~2倍以上,那么我們萬元GDP能耗就能下降一倍以上了。而朝著這個目標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思路,需要我們在低碳理念指導下不斷探索。
開發新技術
曹湘洪:
中國煉化產業能否在未來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煉化產業應對全球綠色經濟快速發展的調整能力。因此加快研發原油資源充分利用技術、油品質量升級技術、環境友好的煉油技術、煉油過程節能和“三廢”處理技術十分必要。
例如,石油資源充分利用的關鍵是渣油加工這個過程,渣油通過加氫處理或加氫裂化技術可以明顯提高輕質油品收率,而且過程清潔、環境友好,這應該是今后渣油加工優先選擇的工藝技術。但是要根據渣油的性質,研發適宜的渣油加氫工藝。
另外,要加快研發實現用重餾分油生產汽油的主要工藝——催化裂化工藝的技術創新,大幅度減少催化裂化過程的焦炭和干氣產率。
金涌:
近年來,我國在煤化工技術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清華大學正在開發甲醇制芳烴技術(MTA),在榆林做萬噸級的實驗。這個反應原料是甲醇,是在一定壓力下,通過催化反應實現的,整個過程我們總芳烴收益可以到50%~80%。這個技術成熟后我們可以拿出來做大量的工業設計,將來做大就是幾十萬噸,非常有意義。
譚天偉: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發展生物能源,到2015年,美國的生物燃料占燃料總量的比例要從現在的1%左右上升到15%。預計到2030年全球生物經濟也將初具規模,大約有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來自工業生物技術。目前,我國生物煉制初具規模,乳酸、谷氨酸、檸檬酸等產品的生產規模在國際上有重要地位,各類相關產品的產值已達上千億元人民幣。
建議集中中科院在生物煉制方面的技術力量優勢,聯合在此方面具有明顯特長的高校研究單位,形成以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為核心、院外優勢單位參加的研發團隊,針對工業生物技術發展的關鍵技術及其科學問題,結合基因工程技術、分子標記技術及生化網絡代謝調控等技術,獲得高表達、高酶活及低成本的生物煉制關鍵酶,完成清潔生產工藝優化及產業化,實現生態治理、農民致富、企業收益、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形成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等全社會多贏的產業鏈,以此改善我國能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狀況。
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吉林石化正在加快碳五分離工業化試驗攻關步伐,此項技術將對公司實現碳五回收利用、發展碳五產業鏈、打造千億元產業基地提供保證。圖為技術人員正在進行碳五分離補充試驗。(本報記者 趙淑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