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秋季)》對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作出展望: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仍存。在外需不足、出口受貿易摩擦影響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中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為緊迫。圖為青島港集裝箱碼頭正在緊張裝卸。 (CFP供圖)
歲末年初之際,我國各地低溫天氣屢創紀錄,這個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感受到陣陣寒意的,還有受累于全球經濟環境的我國化工行業對外貿易形勢。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1月份,石油和化工行業進出口總額543.5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其中出口總額同比下降0.2%。1~11月,全行業進出口總額5804.69億美元,同比增長5.2%,其中出口增長0.4%。行業面臨的出口形勢更趨嚴峻。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化工行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指明了方向。2013年,化工行業該如何迎難而上,適應內外部經濟環境,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通過對外貿易促進行業發展?
大形勢—— 外部環境仍難樂觀
改革開放以來,石化行業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平穩快速之勢,成為推動行業增長的重要引擎。但是近期,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產品需求乏力,進而影響了我國化工行業對外貿易形勢。在需求不振、美元貶值、貿易保護升溫的大背景下,對于未來的化工外貿走勢,業內專家均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化工產品出口地主要為北美、歐盟和新興經濟體國家,這其中,只有美國經濟復蘇比較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在2017年前投產的乙烯產能將達到1100萬噸。“在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美國制造業復蘇形勢還是很明顯的,很多跨國化企去美國投資一些大的石油石化項目,這對中國石化行業出口來說是難得的積極因素。”龐廣廉說。
歐盟和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相對要悲觀。“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希臘、西班牙等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歐洲經濟下行的時間能持續多久尚無定論。雖然消費需求暫時還沒有大幅下降,但是中國的出口已經受到很大打擊。發展中國家下降速度更快,印度、巴西等國家也出現產品過剩情況,出口受阻導致需求乏力進一步加劇。”龐廣廉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與歐美相比,新興市場經濟體動蕩風險對中國外貿的挑戰更加巨大。新興市場在中國對外經貿中的地位持續上升,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新興市場在對華貿易中所占的份額都超過了50%。2011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宏觀經濟運行波動劇烈,經濟增長急劇失速,資本大規模外逃,貨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度貶值。2013年如果新興經濟體經濟再度大幅下滑,可能導致社會矛盾集中暴發,或將對中國外貿造成巨大影響。
國際貿易保護同樣是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利因素。據梅新育介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全球共啟動貿易保護措施2430項,仍在實施的1978項;其中涉華貿易保護措施1144項,仍在實施的有770項,分別占47.1%和38.9%。1979年到2012年上半年期間,全球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530項,其中化工行業案件371起。“中國外貿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而化工也是最大的受害行業之一。”梅新育說。
除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美元、歐元貶值導致的行業出口壓力同樣不容忽視。“近20年來,美元匯率在持續貶值。目前美國正在加緊開動印鈔機,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有專家預計,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破6,出口企業日子將更加難過。”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說。
走出去—— 充分利用外貿空間
面臨嚴峻的外部形勢,化工對外貿易該如何突圍?業內專家指出,我國化企應充分利用對外貿易空間差,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同時抓住國外經濟遇冷的機遇,大膽實施“走出去”戰略。
李中認為,中國化工進出口在結構上仍然存在不足,在出口策略上有待提高。我國一些化工產品的出口分布情況與世界上該類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分布存在很大差異,出口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以化肥為例,目前我國化肥主要出口到印度,其次是巴西、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家,而世界上主要化肥進口國是美國、巴西、印度、印尼,中國肥料出口地區與主要肥料進口國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化肥運輸成本較高,比較適合短距離貿易,中國化肥企業在技術、產量上還是很有優勢的,應該改變扎堆的傳統思維方式,把握新的貿易機會。周邊泰國、印尼、菲律賓等都是傳統農業大國,對化肥的需求量很大,中國企業應該把握這些商機,改變對印度出口一枝獨秀的外貿現狀,在市場上搶占先機。”李中說。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院咨詢師陳凈認為,我國化企應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石化產品貿易,擴大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國的橡膠、塑料等石化產品的進出口,實現優勢互補。
“我們一直強調能源進口必須多元化,其實,我國化工行業也應該堅持多元化的外貿策略。不要只指望幾個重要的市場,防止出現壟斷和市場突變。如今我國與歐美和新興國家在外貿上受到一些影響,外貿商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要積極開拓非洲等新市場。”龐廣廉說。
龐廣廉告訴記者,不管是進口還是出口,產品或者市場都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美國制裁伊朗后,不少其他國家的企業都因為擔心風險或者迫于壓力望而卻步。實際上商機往往就蘊含在風險之中,這正是我國化工行業開展貿易的好時機。伊朗從別的國家采購不到化工品,我們正好可以抓住這種需求機會增加出口。其他還有蘇丹、安哥拉、伊拉克、伊朗等國家,開展石化貿易的前景也很廣。特別是一些中小外貿企業,要另辟蹊徑,尋找自己合適的市場。
據龐廣廉介紹,目前石化聯合會已經促成了多筆外貿出口業務。“我們與非洲肥料組織建立了固定的聯系,并向尼日利亞出口40萬噸尿素。非洲有豐富的資源,在資源利用技術和設備上有很大的需求。我國的磷酸硫酸過濾設備、硫酸廠成套設備也引發了對方的濃厚的興趣,目前甕福公司已經與非洲企業簽訂一個采礦洗礦方面初步協議;埃及等國還有意湖北宜化中低品位磷礦的利用等項目,這些都為化企拓展對外貿易空間提供了新的思路。”龐廣廉表示。
此外,加緊實施“走出去”戰略,也是推動對外貿易的一條出路。龐廣廉表示,目前化工企業真正“走出去”的成功例子還不是很多。他提醒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必須考慮當地的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面對政治障礙時,我國企業可以考慮通過海外子公司、香港注冊公司來規避;企業要扎根國外,還要熟知當地法律法規,加強文化融合。
據悉,目前國內化工企業在對外貿易方面已經開始有所動作。常州天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在香港注冊成立全資子公司的方式,以800萬美元成功收購美國Polyumac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對其現有部分設備進行改良并增加營運資金。天晟新材執行總裁徐奕表示,將通過此次收購快速獲得國際領先復合材料發泡技術和產品,填補產品空白,同時借助Polyumac公司的銷售渠道,快速進入北美乃至全球的復合材料市場,打開航空航天新市場。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民也表示,公司將抓住機遇,加強對國外資源的引進。此外,近期中國化工、中化國際、國投集團等企業也完成了多家海外化企的收購、投資。
日前,華誼集團召開2012年度大客戶座談會。圖為華誼集團總裁劉訓峰與上海巴斯夫聚氨酯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誠柯友好交談。 (華翌 攝)
看未來—— 轉型升級是根本出路
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國際環境方面,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業內專家指出,單純調整外貿策略難以從根本上提升化工行業對外貿易空間。抓住新機遇,通過產業升級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行業的對外貿易競爭力。就化工行業而言,目前對外貿易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大量低端產品過剩;一方面大量高端化學品供應不足,依賴進口。
“未來化工外貿還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第一,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漲價趨勢明顯;第二,隨著跨國集團在東南亞、中東地區大量投資辦廠,勞動密集型產品隨之轉移,對我國出口影響較大;第三,節能減排政策壓力較大,雙高產品出口受到到國家很多限制,企業環保成本增加。”李中說。
李中表示,要延續化工外貿的黃金十年,還是要依靠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以化肥行業為例,目前我國化肥產能過剩情況比較突出,要從根本上擴大產品出口,必須進行技術革命,開發穩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緩控釋肥等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新型化肥,提高市場占有率。
近期,國家發改委宣布處罰韓國三星、LG等六家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一事廣受關注。據悉,目前除TCL外,我國還沒有能夠量產液晶面板的生產企業,因此國內家電企業超過90%的產品需要依賴進口。“進口化學品應該是國內市場的有益補充,但是現實情況是,和液晶面板一樣處于壟斷或者準壟斷地位的進口化工產品不在少數。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通過技術創新突破生產瓶頸,類似液晶面板的貿易情況還會持續,更談不上出口了。”上海一家化工貿易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分析師李小平介紹說,以聚甲醛為例,我國市場需求很大,但是高性能改性聚甲醛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大量依賴進口,出口也基本是轉口和進料加工。“中國進口的是改性聚甲醛,出口的是初級聚甲醛,價格會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李小平說。
尚普咨詢分析指出,在國際寒流襲來時,我國精細化工行業表現出了敏感的一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精細化工很多產品還處在發展初級階段,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技術儲備方面。我國在軍事、航天等一些重點領域的精細化工品還基本依賴進口。這充分暴露了石化產品結構性過剩日益矛盾、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集中度偏低等頑疾。對于精細化工產品來說,提高技術含量,加強技術儲備,讓精細化工產品更加“精良”,比國外產品更有競爭力是其贏得市場的有效手段。
2012年雙星集團積極調整市場地域結構。輪胎行業由原來以美國為主,轉向美洲、中東、非洲、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實現逆勢增長。圖為雙星集團到非洲地區舉辦輪胎產品訂貨會。 (王開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