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國企改革總方案出臺在即,躺在手術臺上的中石油等待被拆分,在它身后,還有電、氣、水、鐵路等一系列等待“手術”的國企、央企。
從山東地煉這一生存樣子可以看出,只有放寬準入制,市場競爭才會充分,才能形成合理的價格,才能體現資源配置優化,才能讓那些草根和國企央企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
提起“兩桶油”,張軍(化名)是又氣又怕。作為一家山東地方煉廠的老員工,“兩桶油”是他過去幾十年職業生涯中繞不開的話題。
上世紀70年代,東營、濱州等勝利油田的采油區陸續成立了幾家縣級煉油廠。一直到1998年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成立前,這些隸屬于山東地方政府的煉油廠與油田、大型煉油廠都相處融洽。
兩大集團成立后,很快就著手對地方小煉廠的清理整頓。2000年,全國清理整頓100萬噸以下煉油企業,共保留82家,其中山東占了21家,為最多省份。
張軍所在的縣煉油廠是21家之一,算是從鬼門關里被拽了回來,但活下來的地方煉油廠兩頭受制于人。壟斷市場也是個市場。原油不給了,就用人家煉過一遍的燃料油;火車不讓用了,就抱團去談判;產品賣不出去,就發展自己的加油站;國有體制干不下去了,就改制成民營……
這十幾年里,張軍做過采購、管過銷售,但無論做哪樣工作都是和兩大集團做生意,可謂受盡了挫折。但他卻敢怒不敢言,“兩大集團力量太大了,地方煉廠只有合作才能生存”。
這十幾年,山東地方煉廠就這么走了過來,如今,有6家進入中國企業500強。2000年時山東地煉煉油能力才1000萬噸/年,到2012年末已達到1.02億噸/年,占全國地方煉廠產能60%以上。
然而吃不飽卻是個長期困擾山東地方煉廠的生存難題。與每年1.02億噸的產能相比,山東所有地方煉廠每年只能拿到的原油指標只有179.3萬噸,還“不夠塞牙縫”。
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原油進口國,長期以來我國原油進口一直為央企專有。中石化、中石油系統之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必須持有兩大集團出具的證明海關才會放行,鐵路才安排運輸計劃。
山東地方煉廠要維持生計,只能進口燃料油。這是一種渣油,可以提煉出一部分成品油,但加工成本要比用原油每噸高出約上千元,油品質量提升空間也十分有限。正像張軍期盼的那樣,山東地方煉廠苦等了幾十年的原油進口權問題迎來了曙光。2013年8月,國務院出臺83號文件,指出“本著有利于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目前,約有1000萬噸的原油進口配額正在落實之中。
張軍說,山東地方煉廠早就具備原油的大規模深加工能力。長期以來,禁止進口原油就像個鐐銬一般死死綁住了山東地方煉廠,也限制了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
如果地方煉廠獲得原油進口權,企業將獲得公平的市場地位,可以打破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同時,民營資本的力量還會通過原油進口權延伸到國外,進入全球石油開采領域,生產的精細化工產品也將參與世界市場競爭。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