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高鐵、核電之后,中國制造新的“國家名片”是什么?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等12位院士和5位專家提出,我國煉油化工技術和裝備加快“走出去”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議將中國煉油化工技術和裝備打造成為新的“國家名片”。
擔重任:“顏值”和“氣質”怎么樣
煉油化工技術和裝備能否承擔新的“國家名片”的重任?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石化意味著什么?
大型常減壓技術、催化裂化系列技術、加氫系列技術;乙烯、對二甲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巨型裝置林立,專業名詞艱深,煉油化工似乎和老百姓離得很遠。但從航天飛機的內部材料到汽油、瀝青、汽車輪胎、建筑涂料、醫療合成藥、洗滌用品、化妝品、家具、服裝、眼鏡片、化肥、農藥、薄膜……煉油化工的產品在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衣食住行時刻離不了。
今年3月,采用中國石化催化裂解(DCC)技術建設的泰國第二套DCC裝置順利開工。同一個國家連續采用中國企業的同一項煉油技術,標志著中國石化的煉油技術已經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顏值”高,我國煉化技術已經具備走向國際市場的實力和條件。據專家介紹,我國煉化工業是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煉油化工技術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些先進技術已經出口國外多年。
“氣質”好,煉化工業是我國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之一。擁有現代化煉油廠全流程技術,具備利用自主技術建設單系列千萬噸級煉油廠的能力,部分技術世界領先。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石油化工主體技術,能夠依靠自有技術設計建設百萬噸級乙烯工程,百萬噸級芳烴成套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說市場:“一帶一路”沿線潛力巨大
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除中國外)沿線人口將增長到37億,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將提高到48.5%,地區將新增煉化產業市場需求近兩萬億元,空間巨大。
中國石化科技部主任謝在庫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煉化裝置都比較舊,技術也相對落后,因此我們先進的煉油化工技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轉移具有相當大的可行性。能源、煉化等產業的合作,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產業輻射面廣,有利于推廣。
如今,技術出口已成為煉化行業的“常規動作”,煉油催化劑出口已覆蓋中東、亞太、歐洲和美國等多個國家及地區。“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與我國有良好的政治關系和經濟合作關系,也是我國煉化技術和工程服務出口的主要市場。經過多年經營,我國煉化技術和工程隊伍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良好的信譽。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玉普日前提出,中國石化煉化工程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寶貴機遇,進軍新興市場,不斷擴大戰略版圖,助力打造中國石化煉油化工“國家名片”,為煉油化工業務“走出去”充當排頭兵、主力軍。
補短板:整體“出海”創優勢
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煉油化工技術在國際市場擦亮的“中國制造”品牌,大規模拓展海外市場,還面臨一系列挑戰。
目前我國煉化制造業標準還沒有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尚未在國際市場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煉化行業對國外市場信息的把握還有欠缺,我國煉化企業在海外市場總體上還處于技術、工程服務、投資各自為政的分散游擊狀態,沒有形成規模、氣勢和品牌效應。我國的煉油技術水平、工程能力雖然達到與國際同行同臺競技的先進水平,部分產品質量達到世界最高等級,但在差別化、個性化、高端化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外競爭的需要。
曹湘洪院士建議,金融等部門要加大煉油化工技術與裝備“走出去”的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國內企業以帶資承包的方式獲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煉化項目,國家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
打鐵還須自身硬。煉化企業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還要整合技術、設備和工程建設等各方面力量,形成整體“出海”的優勢和體系。
專家指出,在擴大技術出口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一定要在專利方面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一方面要強化海外市場專利申請和布局,做到專利要素的全面覆蓋。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已有專利信息的利用,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預警機制,規避競爭對手設置的專利陷阱,為煉化技術“走出去”保駕護航。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