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巋然不動長達4個月后,日前中石化(600688,00386)旗下 S上石化(600688)董事長戎光道要求調價的一番表態,引起了業內對于成品油價再次上調的各種議論。
戎光道在兩會期間表態,“預計中國政府將很快上調成品油價格(破解油價困境),如果3月或4月成品油價格沒有上調,公司營運將受到影響。成品油價格每噸應上調700元,以確保正常的利潤率。”
戎光道已經不是此次兩會期間第一個說煉油行業困難的煉化企業人士了。中石化安慶分公司總經理、全國人大代表余夕志7日稱,“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對應的原油價格為每桶略高于70美元。當前的定價機制壓低了中石化的煉油利潤率。”而金陵石化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張大福8日稱,雖然去年進行了油品定價改革,但金陵石化煉油利潤率自去年7月份以來一直為負值。自去年11月份最后一次調整后,國內燃油價格相當于每桶大約67美元的原油價格。
我國最近一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在去年11月10日,汽柴油價格每噸上調480元/噸,以后的最高限價均未有改變。
根據2009年初推出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應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目的之一就是保障煉廠有適當利潤空間。
這原本是一個能夠很大程度上平衡石油公司和消費群體之間利益關系的方案,也是中國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重大進步,不過,就目前看來,去年國內成品油價格經過5次上調、3次下調,實際上都沒有讓各方滿意。
中國成品油調價的機制已經出臺并在運行,但是這個機制帶來的調價條件標準并未能夠透明化。也許煉油企業很委屈,“明明自己虧損了或將要虧損”,調價還沒有到位;也許消費群體認為調價經常是“追漲不追跌”,“煉廠明明在賺錢但非要說自己要虧了”。
此次上石化董事長明確給出了油價調整大致時間段和調價幅度,其表達自身主張并沒有任何質疑的地方,人大代表就是要代表一部分人和群體的利益,只是,在呼喊自身“運營將受影響”的同時,需要拿出點讓人看得懂的數據來,而不僅僅是建議政府作出調價的“結果”出來。
有分析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以國內煉廠80美元油價成本不調的話,目前煉廠經營還是沒有問題,仍然是賺錢的。以出廠價計算,沿海地區加工阿曼原油每噸仍然有300-400元利潤。”
截至昨天,國內大宗商品信息服務提供商監測顯示,布倫特/迪拜/辛塔加權均價20個工作日變化率為0.18%,如果從該機構的監測數字上看,遠遠未到4%的紅線。
直觀上看,因信息不夠透明的原因,煉油企業的說法與第三方機構的數據并不對應,實際上讓消費群體陷入了認知的混亂,這種混亂就帶來了眾多質疑和不滿。
業內人士表示,各方對于調價不滿,并不是對于機制有太大的質疑。煉廠虧損拿出數據說話,上調油價相信各方都不會有意見。現在的問題是機制需要增加透明度,而不僅僅是再縮短“22個工作日,4%”的標準的問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