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北京冬奧會賽區將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運送觀眾等人員
中新網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將以冬奧會、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昌平區未來科學城氫能產業綜合示范區等重大示范應用為牽引,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貨運示范專線,加快氫能在交通、發電、供能、工業等多領域全場景示范推廣應用,帶動全產業鏈技術進步與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今天公布《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指出,北京市氫能技術研究在中國起步最早,經過近二十年持續研發和企業孵化培育,現基本掌握氫能產業體系各技術路線主要環節的關鍵技術,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全產業鏈基本貫通,在科技創新、產業基礎、支撐要素和市場應用方面具有全國領先優勢。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氫能產業相關企業、機構數量約150家。其中,氫能供應領域73家,燃料電池領域89家。2020年,北京氫能產業實現產值約30億元,總體處于中試到產業化過渡階段。
《實施方案》提出,要實施氫能全場景示范應用工程。探索氫能產業與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融合發展,構建低碳安全發展理念與產業生態,促進氫能利用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廣氫能在交通運輸、應急保供、儲能調峰、熱電聯供、分布式供能領域應用,建設新能源耦合示范園區,推動氫能有序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
——綠色冬奧氫能示范。依托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工程。應用燃料電池汽車,在延慶等山地賽區承擔觀眾或工作人員的運送服務;應用科技冬奧技術及成果,提升制儲運加用全鏈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延慶賽區賽時燃料電池車的客運服務應用規模212輛,賽后車輛用于區內、與市區連接的公交服務用車。
——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以京津冀地區聯合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為引領,在國內率先實現700W/kg自主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商業化應用,耐久性突破25000小時,整車經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從基礎材料到關鍵部件100%國產化替代;以“宜電則電,宜氫則氫”為推廣原則,聚焦冬奧客運、大宗物資運輸、渣土運輸、港區作業、物流配送、市政環衛、通勤客運、機場快線、公交、乘用車共10類以中遠途、中重型為主的應用場景,完成5300輛自主化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群體與氫能示范區域,相關產業鏈產值超過百億級。
——氫能貨運示范專線。在京津冀區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運輸線路、重點企業物流專線和以農副產品為重點的生活必需品運輸線路上,構建京津冀燃料電池重卡貨運走廊,實現氫燃料電池牽引車和載貨車的分階段替換。2021-2025年,共計替換約4400輛(其中牽引車3200輛、載貨車1200輛),實現柴油替代約14.5萬噸/年,減少碳排放約46萬噸/年。根據車輛線路規劃和氫能供應需求,規劃加氫站等配套氫能供應基礎設施建設。
——氫能場站內部示范。在京津冀區域,依托電商、物流、機場、港口等大宗物料搬運場景,以生鮮和醫藥市場等冷鏈物流、流通配送和工廠作業倉庫為重點,推動實現內燃機叉車和鉛酸電池叉車的分階段替換,共計替換5000輛以上,實現柴油替代3.6萬噸/年以上,減少碳排放11.3萬噸/年以上;探索氫能在其他工程機械領域的示范應用。
——分布式能源示范。推動建設5個兆瓦級以上、若干百千瓦級分布式發電示范項目。以公共設施、企業園區等為應用場景,推廣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在熱電聯供、固定式發電、備用電源以及微電網等領域的應用,開展移動式燃料電池充電裝置試點;以新建數據中心和通信基站等為應用場景,推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甲醇重整制氫、高安全性固態儲供氫等技術與產品的試點應用。
——氫能綜合示范區。以氫能產業為基礎,以綠色低碳為核心,圍繞上游制氫、中游儲運以及下游應用中氫燃料電池、加氫站配套服務等環節進行布局,建設氫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系統示范項目;開展多種用氫方式的綜合驗證示范,探索氫能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以及氫在醫療、農業、食品等領域的示范應用;鼓勵重點區域與企業、機構利用現有資源,打造“氫能小鎮”、“零碳園區”。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