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張興宏教授/張成建研究員團隊,以希夫堿和環酸酐為單體,在無催化劑的溫和條件下,合成得到了多種不同結構的自動降解的共聚物。其中,希夫堿單體由芳香醛和伯胺一步縮合得到,環酸酐則是由二元酸脫水得到,大部分可直接購買。希夫堿和環酸酐按照1:1.1投料比在二氯甲烷中溶解,在20-50℃發生共聚反應,得到了大環結構、完全交替序列的共聚物。作者推測兩單體反應生成兩性離子,以兩性離子機制共聚,。這一策略成功拓展到10種希夫堿和6種環酸酐的共聚合,共計合成得到了15種共聚物。所得共聚物的重復單元含酯基和類肽(N-取代酰胺)結構,數均分子量(Mn)為1.8-16.8 KDa,分子量分布(?)為1.2-1.8,玻璃化轉變溫度(Tg)為27-77 ℃,初始熱分解溫度介于120℃至175℃之間,依據共聚物結構不同而不同。
有趣的是,這些聚合物在無外界觸發條件下,完全降解成內酰胺小分子。從最終產物來看,這正是環酸酐與亞胺環加成反應(即Castagnoli-Cushman反應)的產物。重要的是,這些共聚物的降解速度可以通過分子結構、儲存條件來調控,完全降解為小分子的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個月不等。例如圖1中的共聚物(起始原料為乙胺、苯甲醛得到的席夫堿、戊二酸酐)在0℃下儲存30天,其分子量幾乎沒有變化,表明其在低溫條件下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為其儲存和應用提供了便利。
作者采用上述共聚物為緩釋藥物載體,展示了其可控降解性質的潛在應用。研究團隊通過水/油/水溶劑蒸發的方法,制備了負載了雷帕霉素(雷帕霉素是一種免疫抑制劑,難溶于水、在水中不穩定,應用時常需要大量給藥和頻繁注射)的共聚物納米顆粒,納米粒子載藥量為16%,包封率為94%。體外釋放實驗結果表明,在25℃時,雷帕霉素可從納米顆粒中緩慢釋放出來,15天內釋放了約90%的藥物;當溫度升高至37℃時,藥物釋放速度顯著加快,3天內釋放了90%的藥物。這一結果與共聚物降解的規律一致,即溫度越高,共聚物降解越快,相應的,藥物釋放的速度也越快。進一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單次尾靜脈注射雷帕霉素或負載雷帕霉素的共聚物納米顆粒后,負載藥物的納米顆粒在小鼠血清中的藥物濃度較單獨使用雷帕霉素的濃度更高,表明該策略能夠有效延長藥物在體內的循環時間,實現緩釋效果。同時,共聚物及其降解產物對NIH3T3細胞無毒性。
綜上,作者展示了一類新的可控降解聚合物,具有希夫堿和環酸酐交替的重復單元和環狀拓撲結構,初步展示了這些共聚物組裝物在體內外的降解性和作為藥物載體的潛力。本文結果為設計可控降解的聚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研究結果以“Autodegradable Polymers: Complete Degradation without Any Trigger, Tunable Performance,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博士生陳鑠泓為本文第一作者,張成建研究員和張興宏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