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IBM中國周偉焜先生的對話,使我在戰略的理解更加的深入了,戰略作為一個特別復雜的結構體系,在IBM公司已經在精細化方面已是有棱有角了,按照我的戰略的四個最核心的層次來理解,IBM中國的戰略包含以下10個關鍵詞。
1、方法
在IBM現場一室之隔,全球第三大管理咨詢公司(僅次于IBM、埃森哲)凱捷宣布一項收購以加快本土化進程的計劃,其負責人說,“我們希望像IBM一樣受到尊敬。”不管已經擁有這種尊敬的IBM自身如何變化,它能為中國的企業提供什么呢?周偉焜告訴《中國企業家》雜志:“我真的期望有一天人家說,希望IBM中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具體說是兩件事:第一,改變它們原有的商業模式,幫大公司變“小”;第二,提高競爭能力,讓小公司變“大”,讓它們成長而不僅是省錢。這就是要講究“方法論”。
2、趨勢
周偉焜說他的一個重要責任是不僅了解IT業的發展,而且要看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趨勢。“怎樣變成IBM的機會,并且調動和爭取IBM的資源。”他有很多信息渠道,“差不多有一組人是我們的智囊”,來掌握民營企業需要什么、國企一把手的想法、對未來經濟的影響……當然最有效的方式是親自面對客戶,周偉焜每年起碼會與客戶見面200次。
9年前,周偉焜任IBM大中華區董事長時做了一個決定,把大中華區總部從香港搬到北京。“我有一個信念,如果不在北京生長,每天呼吸這兒的空氣,你沒有辦法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也不會了解為什么會發生。坦率地講,在中國呆得時間越久,我發現我不知道的事遠遠超出我知道的事。”因此,更重要的是從信息中看到趨勢,而且比人家先走一步。
3、目標
對于在任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9年的周偉焜來說,他在IBM的36年工作中“好的時光開過香檳”,最大的壓力則是郭士納曾經說的“希望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IBM在中國的業務做到IBM全球前三名”。不過,另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IBM全球管理委員會(WMC)的成員——讓他從容面對這一切,在新CEO彭明盛設立的這個委員會中,周偉焜除了匯報IBM中國的業務狀況,也參與一些重要項目的擬定,更重要的是,及時了解IBM新的方向。
4、理念
即使IT“新銳”Google上市了,信息工業的革命仍在繼續,“老象”IBM也仍在躍動著舞步。自2002年彭明盛推行“隨需應變”(e-businessondemand)戰略、“重寫IBM歷史”(周偉焜說)以來,營業額達800億美元的IBM每年都會調整策略。
5、產業競爭
2004年6月,IBM中國這么多年第一次醒目地出現在資本市場上,在全球開展“瘦身運動”的IBM將售出其與長城電腦的合資公司長城國際(IIPC)80%的股份。6月11日,IBM推出足以撼動微軟Net的客戶中間件軟件Workplace,IBM大華區軟件部總裁宋家瑜指著空中的助興泡沫說,“這的確不太像IBM的傳統”。
在這種背景下,在從“制造中心”轉向“創新中心”的中國,倡導服務及“隨需應變”的IBM收入的70%左右卻仍來自硬件業務,周偉焜承認“很多人都盯住我”這個問題。但奇特的是,作為全球第二大軟件廠商(僅次于微軟),IBM軟件卻是中國第一。IBM軟件從今年1月開始轉型—五大軟件按重點行業重組,無疑將加快周偉焜所希望的IBM在中國“更高的成長率”。為了讓轉型更具親切感,WebSphere產品負責人甚至引用了鄧小平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
6、全局性
但無論“隨需應變”是IBM多大的賭注,更多在執行層面的IBM中國更重要的是業績貢獻。出乎意料的是,周說:“銷售額不是我最大的壓力,我們有可能有單子輸給別人,但我最怕輸給別人的不是一場戰役,而是輸掉整個戰爭……當IBM把這個地區的工作交給我,我就有責任來看這邊發生的事情和對我們的影響。我的壓力是,如果我看錯了,我們有可能一敗涂地。
7、影響力
盡管有著“無論我們的客戶、朋友如何尊敬、認可我們,可是他們依然沒有覺得IBM中國公司是一家中國企業”的遺憾,周偉焜說他對此不感到緊張,雖然郭士納曾經說過IBM中國公司必將成為“中國IBM”。“中國IBM背后的意義是,希望在這兒跟在美國一樣有影響力,IBM做什么機型別人就跟我們學,我們說做服務、隨需應變是未來的方向,雖然競爭對手沒用同一個詞(比如惠普的“動成長戰略“),但實際上是一致的;同時我們在寬度上爭取有更多的事情在中國做,在深度上影響越來越強。”
8、定位和選擇
當然這看起來似乎永遠做不到,周偉焜開玩笑的說,因為8年-10年內中國市場的規模不可能像美國那么大。而即使IBM在中國的深度比起競爭對手表現不錯,但跟總部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甚至跟一些高管、客戶說,有時候也要傷腦筋才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人,我得出一個結論,本地化有可能并不是IBM在中國目前最緊急達到的目標。”
也許5年后周偉焜再接受采訪談這個話題更合適,但IBM在中國已經和合作伙伴、客戶一起成長了。在很多領域,“一些客戶希望我們幫他做項目規劃,一些客戶要把市場導向變成客戶導向,最多的是財務管理……很多項目我們是做完以后再做IT、信息化方面的事。”IBM也繼續縱深發展,其全球第7個研究中心設在中國,今年底軟件開發的工程師將達1500人(其中1496人都來自本土),而且在中國邁向全球化的第二波(創新中心;第一波是制造中心)中,IBM希望做更多的工作。“就像辦公室里的黑板白板,每年每季度都畫上漂亮的圖畫。”周偉焜形象地說。
9、執行
直到現在,郭士納剛到IBM時說的一句話仍然有效:“(很多人)提不了幾個真正的戰略問題,很難形成統一的IBM總體觀點。”即使這樣,進入2004年的IBM為自1995年軟件部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轉型而全體行動起來,基于五大軟件產品:WebSphere(對陣BEA)、Lotus(對陣微軟)、Tivoli(對陣CA)、DB2(對陣Oracle)以及Rational,IBM將向12個重點行業及60余個行業提供解決方案。5月份IBM又在全球推出Workplace,不僅大大降低客戶的IT管理費用,而且將改變全球辦公軟件的格局。
10、核心價值
郭士納還說過,“每個產業都有一個整合者,IBM獨特的位置應該是成為生產線最后的角色。”近年來尤其在芯片業,擁有12寸芯片廠、0.13微米制程的IBM正不斷從臺積電或聯電手中搶走訂單,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在美林主辦的研討會上提出IBM是未來主要競爭對手。
周偉焜不以為然,畢竟芯片對IBM未來的技術領先很重要,其PowerPC還將成為任天堂、索尼、微軟游戲機的芯片;不過,如果IBM這只大象在芯片業跳起舞來,又將會對全球及中國產業產生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