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的角度講,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屬于“短期投資 ”。其特點是投資非常少,很快會得到利潤,但利潤不會高。
投資時間不太久,產品在某一階段可能有銷路,但對長期講,不會得到市場認同,這是“中期投資”。它投入的精力更大、資金更多、時間也更多,其品牌不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種長期效應。這種效應不是體現在產品本身的功能上,而更多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以及認同。這符合目前中國的發展階段,中國企業應該從生產單一的產品變成針對自己的顧客層設計的他們所需的產品。
而作為名牌,就算從現在開始不做任何推銷和廣告,它的品牌生命至少也有60年以上,這種投資絕對是一種“長期投資”。長期投資所耗的時間長、投入久,投資成本也較高,但它的回報卻非常的長久和巨大。這種巨大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還在于其附加價值,這個價值包括了顧客的情感價值和企業文化的價值,也包括產品本身的信譽和質量價值。
所以,從這個方向看廠家和商家的相互關系就會看得很清楚。沒有一個商家是錯誤的,因為它要考慮自己的生存;也沒有一個廠家是錯誤的,因為它要考慮市場的發展。只有彼此認清市場的發展,并且了解到自身做的是哪一種投資,然后再找對方,了解他希望做哪種投資,當雙方的投資意向一致時,商場才是最好的商場,廠家也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果企業希望做品牌,找的商場卻只注重短期投資,那么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至少是合作伙伴選擇錯了。
所以,商家和廠家都是很成功的投資人,但是只選擇一個正確的項目遠遠不夠,重要的是從投資項目中找出自己的贏利點,找出最好的合作伙伴。就像做股票,把資金投入到大的公司,跟他們合作,利用他們的人才和技術,并和合作伙伴一起去創造財富。
廠家和商家,雙方都是在投資,它們的投資就是尋找最適合的合作伙伴,必須要有共同的理念,然后一起按照市場的分化和變化找出最佳的合作點。
中國的品牌經營者需要“年代感”
2005年中國市場的特征,和歐洲1975年到1980年間的市場特征很相像,也和美國1965年到1975年之間的市場特征很相像。而今天美國和歐洲的市。
中國的百貨業在一個大的范圍內由很多家店組成一個購物環境。而在歐洲、美國,這種消費渠道非常多元。它們往往購買自己的品牌進入自己的商城,用自己的營銷方式進行銷售,這也應該是中國今后的一個發展渠道。這些歐洲和美國已經經歷過的事情,也一定是中國今后要發生的事情。
在美國,不管是商家還是廠家,它們都處在同一個市場里,這個市場一定是有需求才有供給,所以才是共存的。而要共存首先要合作,這是必須的,但是在合作中市場必須要發展。在合作當中必定要有競爭,要有比較。所以,廠家和商家應該發展的是一種“合作競爭”的關系。也就是“競合”,但合作一定是前提。
中國服裝市場現在雖然有自己的特性,但是,根據多年的經驗,如今90%在中國市場發生的事情已經在歐洲和美國市場全部得到印證。
所以,中國服裝產業最好的做法就是借鑒歐洲和美國的經驗,從而前進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