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3月19日至2012年6月13日不足3個月的時間里,WTI跌幅為25.39美元/桶或者23.49%;Brent原油期貨價格跌幅為27.71美元/桶或者是22.04%。原油市場形勢復雜,后期面對諸多變數,是延續跌勢還是止跌反彈?有市場人士表示,鑒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歐元下跌迫使美元大幅上漲、美國原油庫存屢創歷史新高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在80美元/桶關口下跌概率要大于上漲可能。
接受記者采訪的相關研究人士認為,原油價格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原油作為現在工業化經濟發展的引擎,同經濟走勢密切相關,也是受經濟走勢影響最直接的品種;其次,由于美元和絕大多數商品期貨的負相關關系,原油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同美元保持著反向關系;最后,投機力量、OPEC政策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油價波動。
歐美石油需求顯著下降
國際期貨資深能源研究員劉亞琴認為,原油作為宏觀代表性的商品,它的基本需求增長和全球GDP增長率是保持著明顯的正向關系,GDP的增長意味著石油需求的增長。但全球經濟尚未自2008年金融危機時恢復,目前再次受到歐債危機的拖累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明顯放緩。根據相關消費數據顯示,美國2012年的需求相對2011年將下降10萬桶/天,歐洲則下降30萬桶/天,亞太地區增加60萬桶/天。全年來看,全球能源需求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加的格局有一些很細微的變化。歐美地區的石油需求在下降,主要的增長都來自亞太地區。但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明顯放緩,面臨著相對處于高位的油價,各大經濟體降低原油需求表現出來的的形式各有不同。歐洲主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美國則更多通過使用替代性能源如低廉的天然氣降低能源需求,而中國則更直觀的表現在降低石油消費。
光大期貨研究所所長葉燕武預計,2012年原油價格或將呈現以85美元/桶為中軸,上下浮動10美元的區間波動走勢。
葉燕武介紹,自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相對于銅、膠、黃金等其他大類商品,油價波動更能直觀地刻畫出全球宏觀形勢的變化,亦成為衡量實體經濟運行的風向標。今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再現疲弱,歐債危機卷土重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硬著陸風險加劇,全球經濟的天平兩端同時下沉必然導致原油價格的重心滑落。其一,EIA預估數據顯示,今年1季度全球原油需求89.4百萬桶/天,2季度全球原油需求88.6百萬桶/天,其中又以美國和歐洲最為明顯,美國和歐洲原油日需求預估已遠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其二,前期高油價持續存在,導致需求出現結構性下降,一方面體現在原油需要被更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高油價下替代能源運用,減少對原油的依賴性。他亦注意到,OECD國家石油需求增速遠低其經濟增長所隱含的水平。
'從歷史看,原油價格、經濟增長以及原油需求之間的關系,并未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即并非高經濟增長就會帶來更多的原油需求。'大通期貨研究員陳興介紹,2005年至2008年期間,即便世界GDP在增長,但由于原油價格位于高位,原油的需求同樣受到了限制。反過來看,可以推斷,隨著原油價格的快速下滑,即便世界經濟不會有太大起色的情況下,原油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受到提振。
美元漲勢短期難改
近期美元步入上升通道,也直接導致以美元標價的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雖然美國經濟當前面臨諸多困難,其中包括失業率較高以及消費不足等諸多問題。但是兩者均差選其輕,美元相對歐元顯然還是存在優勢的,因此大量的資金從歐元撤出流入美元,可以說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上漲,而且這種狀況短期難以改觀。因此美元升值預期的存在,也使得市場對未來原油上漲持悲觀態度。
另據稱,今年歐洲對柴油、汽油和航空煤油的需求大幅下降,只要疲弱的歐元令零售價格接近紀錄高位,且歐元區經濟前景依然低迷,這種趨勢就可能持續下去。報道介紹,隨著失業率上升,且企業活動下降,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精煉油品需求已出現大幅下降。據悉,兩年前歐元兌美元處在疲弱水平時,一桶油的價格是55歐元,如今已達到85歐元,距離今年稍早所及紀錄高位97歐元近在咫尺。
葉燕武認為,美元與原油的關系,實質是外匯市場與商品市場的非線性關系,美元漲跌的背后實際是資金的正逆向流動。當全球處于流動性擴張期,美元源源不斷地從美國本土流向全球市場,包括股市、債券和商品市場在內;然而,一旦全球經濟形勢變臉,特別是美國經濟的相對安全邊際更高時,流動性將由擴張轉為收縮期,進而導致美元加速回流美國,全球金融市場的失血會引發股市和商品市場的大幅下跌,因此本輪原油的暴跌與美股暴跌在相同的時間窗口。
此外,本輪全球衰退周期尚未結束,但國別間的差異化格局已然顯現,美國經濟經過近五年的休整已基本走出衰退,并步入復蘇的萌芽階段;歐洲經濟受困于歐債危機的制度性缺陷而持續衰退,以中國、印度等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自2011年下半年加速衰退,保守估計經濟增速的低點到2013年才能觸見。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美國無疑正成為吸引全球資金流向的主角,美元的持續升勢可期,其對原油價格在比價上雖有抑制作用,但原油價格更多的受益于美國經濟恢復的支撐。
劉亞琴表示,鑒于美元強勢仍會持續,原油價格上行步伐將會受到約束。她分析認為,近期美元強勢對原油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歐債危機發酵,引起美元作為避險貨幣需求的增加;二是美國經濟向好引發美元的強勢;第一種情況會導致原油下跌,第二種情況下原油將以震蕩為主。現階段市場主流觀點仍支持美元的強勢基調,同時這種強勢是基于所描述兩種情況的結合。
'這種負相關性并非一成不變,石油和美元有著更加復雜的關系。'永安期貨研究院分析師鄭若金表示,首先,當全球經濟不太穩定時,美元往往會成為市場避險工具,投資者會選擇購買美國國債同時拋售原油等風險資產,此時,美元持續走強、美國國債收益率快速下降而國際油價持續走弱,當前歐洲債務危機引發的美元走強而國際油價走弱就是屬于這種情況。與此同時,對沖基金會選擇做多美元指數而做空國際油價,這會增加美元指數與國際油價的負相關性。不過,當主要產油國地緣政治加劇市場避險情緒時,美元和石油都會成為市場避險首選對象,此時美元和石油同步上漲。
其次,從美元是當前全球石油貿易結算貨幣的角度來考慮:其一,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將刺激美元需求,因為石油進口國不僅需要更多的美元支付給石油出口國,而且這些國家還必須提高他們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率以此維持本國匯率的穩定;其二,油價持續上漲使得石油輸出國的貿易出現盈余不斷增加,而石油輸出國往往是將這部分資金交給美國投資銀行去管理,比如摩根等,這些國際投行往往會購買美元資產和石油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這樣會導致美元名義匯率和國際油價同時上漲,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美元'。
其三,當油價持續上漲引發高通脹時,美聯儲可能會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抗通脹,此時,美元將走強,而國際油價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