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淡季不淡的原油市場,旺季來臨前,伊拉克的動蕩無異于“火上澆油”,投資者擔心伊拉克的石油供應受到影響,國際兩大基準油價紐約輕質原油、布倫特原油期貨均連續上漲,原油的“地緣政治溢價”再度凸顯。
與油價同時升溫的則是中國該不該出兵伊拉克問題的討論,美國《福布斯》的報道說,“中國在伊拉克的利益遠比美國多。”
那么,伊拉克石油供應中斷對中國能源的保障是否提出了新的挑戰?
“預估6月份中國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約187萬噸,占中國同期總進口量的6.5%左右。”中銀國際期貨研究員劉浚表示,實際上過去三年,中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中,來自伊朗的占比約18%,來自伊拉克的占比為13%左右,從2011~2013年,來自中東地區的進口量占總進口量比重則約50%。
更重要的是,在業內人士看來,伊拉克的局勢動蕩對原油的出口影響并不大。“伊拉克的原油主要產地以及出口港口基本都位于南部,而反政府武裝的活動更多是在北部和中部,占領的區域也基本位于這一范圍內。”劉浚表示。
國泰君安期貨研究員董丹丹也告訴記者,與利比亞地方政府武裝的理念不同,伊拉克地方政府武裝并不反對原油的出口。“有報道說在目前伊拉克政府難平息叛亂的情況下,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正計劃增加石油出口,不管伊拉克未來的局勢是可能的分裂還是統一,增加石油出口幾乎已是共識,這對原油的供需基本面而言無疑會更為改善。”董丹丹認為。
有裝船數據及行業的信息顯示,實際上伊拉克南部出口終端6月份的石油出口逼近了紀錄高位。“我認為局勢的動蕩對石油的出口可能不會有較大影響,除非伊拉克南部再出現較為動蕩的局勢。”有市場交易員也認為。
“按照測算,目前國際油價的地緣政治溢價已經達到了每桶5~8美元,價格基本反映出部分供應中斷的預期,如果供應中斷的影響并未加劇,油價可能還會震蕩調整。”在分析人士看來。
花旗銀行的報告則表示,預計政府不會失去對巴格達的控制,伊拉克南部石油的出口僅會受到最低程度的影響,花旗銀行預計三季度與中國成品油關聯密切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約每桶111美元。
事實上,兩大基準油價在連續上行后逐漸顯現回落,23、24日盤中連續回調。“紐約油價創5月2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布倫特油價也創下了7周來的單日最大跌幅,在實際的供應中斷發生之前,市場認為目前的油價已基本反映了伊拉克的沖突。”國泰君安期貨的報告認為。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市場難控制、難捉摸的因素,地緣政治仍將是近期原油市場的最大不確定因素。“除了伊拉克的局勢演繹,7月份伊朗的核談判也將進行,如果達成和解,伊朗的原油出口有望增加,這將對原油的供應帶來利好。”劉浚指出。
在業內人士看來,原油市場的基本面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副會長李潤生表示,從2012年以來,全球石油需求供需的形式基本面由偏緊轉為了寬松。2013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增速達到13%,連續第二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極大地影響了全球能源和地緣政治格局,成為石油工業的主要增長源,主要的原油產量已經高于原油需求的增幅。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